第369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两人进了内屋,面对面坐了下来。
    王昶说道:“很快就要到达洛阳了,有些事情,我想与你商谈一二。”
    王昶跟王基在这些年里镇守荆州,双方配合的不错,也算是有些交情,虽然比不上扬州刺史文钦跟毌丘俭的那种亲近程度,但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
    王基赶忙做出了认真聆听的模样来。
    王昶这才开口说道:“老夫收到了两份书信。”
    “第一封书信乃是侍中钟会所写的,他希望老夫能前往洛阳拜见陛下。”
    “第二封书信乃是尚书仆射荀顗所写的,他希望老夫能前往洛阳拜见陛下。”
    王基问道:“那王公此番前来洛阳,是为了谁的缘故呢?”
    王昶苦笑了起来,“想跟你商谈的就是这件事啊。”
    “该是为了谁的缘故呢?”
    钟会跟荀顗如今代表着两大不同的阵营。
    尽管双方都是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完全不同。
    自从郭彰的事情后,群臣跟皇帝的关系愈发的尖锐,尽管雍凉大胜让皇帝压了群臣一头,可群臣并没有就此服软。
    是要得到皇帝的宠爱,还是要得到群臣的拥戴?
    这是摆在王昶面前的一個重大问题。
    以王昶的资历和地位,他还真的不虚诸葛诞王肃,庙堂里的这三公,除却郑冲,就没有人能稳压他一头。
    如果庙堂要委任新的大将军,抛开陛下心里的亲疏关系,那王昶绝对是最有优先级的。
    不只是因为他的前缀里有个大字,还是因为他的宗族庞大,经学传世。
    王昶显然是希望跟王基同进退的,双方最好是站在同一个阵营里。
    王基沉思了起来,随即问道:“王公啊,您觉得陛下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陛下尚年少,假以时日,定更胜一筹。”
    “那您觉得自己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王昶大笑了起来,“那我就知道该如何抉择了。”
    两人在这里休整了一天,随即加快了前往洛阳的速度。
    地方的情况正在好转,侍中持节巡视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哪怕只是临时装模作样,也比以前要好了很多,而王昶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举动振奋了很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大魏官吏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这不是说其中就没有贤才,尤其是底层,寒门出身的优秀人才还是不少的。
    至于大族出身的优秀人才,那是不必担心怀才不遇的情况,出身大族,没有才能都可以出头,何况是有才学的呢?
    被掩埋的人才往往是出身偏低的那些人。
    青龙四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司马懿亲自举荐,王昶就这么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王昶后来担任徐州刺史,他非常的重视吏治,大力的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层的人才,并且对麾下的官吏们下重手。
    同时他在当地开垦农田,囤积粮草,在政务上做的极为出色。
    后来进了庙堂,当齐王曹芳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时,王昶再次上书,给与了五条政略。
    这治国五条,算得上是整个大魏里为数不多的针对官吏治政水平的内容了。
    这也是王昶为什么会那么在意皇帝整顿吏治的原因。
    王昶的五条上书,到如今都没有人能超越他。
    他认为,治理国家,第一是要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空谈,大规模修建学校,让学生们入学,培养人才。
    第二,要设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一个标准,没有标准无法衡量曲直,没有考试而任免升降,通过评点来看对方有没有才能,都是扯淡。
    第三,他认为官吏们的任期太短了,完全没有政绩就直接提拔,应该设立较长任期,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政绩的再去提拔委任。
    第四,省减官员们的实际收入,要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别让他们去压榨老百姓!
    第五,严禁奢侈,提倡借鉴,要对官员们做出居住,出行,穿着,饮食方面的限制,不许他们乱来,敢超出一定程度就以僭越的罪行来处置。
    说真的,王昶的这五点上书都是根据当代的官吏水平,以及诸多的隐患来制定的。
    他的这五点上书成为了后人们认识魏晋官吏们的重要依据,从王昶的上书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们不经过考试,没有才能,人才储备低,没有政绩,喜欢奢侈,压榨老百姓
    光是从这五点上书,以及王昶敢这么上书,就能知道王昶的眼光和才能在群臣里都是遥遥领先的。
    皇帝非常的开心,觉得王昶说的很有道理。
    下诏表扬了他,然后让他去负责考试。
    可也就因此没有下文了。
    皇帝似乎更在意史书上的寥寥几笔,某年某月某天,大臣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略,皇帝欣然接受,赏赐了他。
    可后面呢?
    后面就没有了。
    王昶后头还说过自己不懂得具体考试和计算政绩的办法,应当寻找一个专精这方面知识的人来,大家一同来拟定这种考试和政绩的具体施行办法。
    但是呢,已经没有人在乎了,都给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