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字色:字体:[]

第294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ackup site:https://i.powenwu.com
    “原本县里也是几十个山头,百几十个庄子一起来。只是不知道吹了什么邪风,有个贵人说‘姜家沟’跟他祖上是一脉,自当用自家人的,不能打扰别家百姓。于是就紧着‘姜家沟’的男丁使唤,后来实在是人手不够,这才又说让本地大户出力,县里的丁举人,就自告奋勇,请了文书,去‘丁家垴’征用了丁家的男丁……”
    絮絮叨叨说了一通,魏昊也从家雀儿口中听明白了前因后果。
    “‘东伯侯’好像是姓姜?”
    魏昊其实都不确定这事儿,因为当初定下谁是“东伯侯”,可是有很多备选人物,姓姜的只是其中之一。
    现在看来,怕不是就是姓姜的做了“东伯侯”。
    小小的“姜家沟”,居然跟大贵族还是同出一脉?
    仔细想想,也是正常。
    只要现在活着的人,十代贫农才是凤毛麟角,别说十代,五代“贫贱”都是相当的罕见。
    活着的人祖上阔过,才是常态。
    “抽丁一般不能拖延农事,这其中,又是怎么操作的?”
    魏昊提笔记下了家雀儿的口供,又继续问道。
    “说起这个就恨,大王是有所不知啊。但是秋粮还没收,县里说是有贴补,能减免税赋。就是这田赋,豆麦都减……”
    “这是好事儿啊。”
    “屁!”
    家雀儿破口大骂,“减是减了,可秋粮没人收,蹦出来两场大雨,抢收没人手,这一掐算,还比旧年多亏了三斗多。而后上工的时候,又来了人张嘴糊弄,说甚么管吃管住,过年给‘年红’,一角银子总是有的。原话,原话就是如此,我就在屋檐下面听着呢。”
    “管吃管住的话,这粮食应该也是够的。一角银子,女人孩子撑一个月也没问题。”
    “可是拖欠啊。”
    “唔,此事我来的时候,已经听说过了。你细细说来。”
    “好嘞!”
    家雀儿顿时精神抖擞:“大王,那管粮仓的、厚生司的、县衙的、兵站的,都坏着呢。说的是管吃管住,结果到了地头,只能一半人住下,大通铺剩下的一半,还得自己干。于是开山采石之前,先伐木……”
    一通说下来,当真是让魏昊身临其境。
    等于说大半个工地,还是“姜家沟”的男丁自己收拾起来的。
    而收拾完之后,自己也只是暂住,将来走了,这地界跟他们没有一个铜钱的干系。
    这其中有个“障眼法”,那就是伐木、盖房的工钱,没计算在里面。
    来的时候是采石场上工,算作力役,当然说是徭役、劳役都行。
    但只要是上工,朝廷都是有明确分工的,否则账目、项目都对不上。
    其中稍微操作一下,按照一个人工的工钱计算,也能赚上一大笔。
    毕竟不出意外的话,原本伐木、盖房的费用,肯定是朝廷、县衙或者东伯侯府中的一家或者一起出。
    这笔钱如果剩下来,就落在了经办人的手中,但是在账目上,就是支出,肯定是用了的。
    而同时采石场的口粮补贴,只要把用度、时期做多加长,那么伐木、盖房的时间被覆盖,账目上也看不出来什么。
    这个操作得当,等于一文钱掰成了两文花,也是比较常规的骚操作。
    经手人干得漂亮,吃亏的永远都是一线干活的人。
    “……冬月的时候,来了一场雪,其实不大,一指厚罢了。结果第二天两个矿场都说是粮食运不上来,先欠着,毕竟山路崎岖,汶水又不能倒流。所以两个矿场虽然颇有怨气,但也忍了。冬月开始,这矿上的吃用,就得看矿工家里的资助……”
    “好家伙。”
    忍不住都要拍手鼓掌了,这操作,可真是明目张胆。
    换做魏家湾,早就抄刀开打。
    当然五峰县历任县令,也没有这么骚的就是了。
    冬月山路崎岖,解释起来是合理的。
    但这只是经手之人对上的解释,可是朝廷、县衙乃至侯府的运粮队伍走路艰难,“姜家沟”“丁家垴”的老弱妇孺给儿子、丈夫、兄弟们带口吃的,就走路轻松了?
    对下不作解释,或者说摆高姿态,旧日的威严,让老弱妇孺敢怒不敢言。
    而谁家不心疼、挂记自己的丈夫、儿子、兄弟呢?
    那么再怎么不痛快,踩着雪还是要赶路送口粮。
    这一来一回,对魏昊来说,不过是蹦跶几下的事情,来回直线距离就是四十里。
    可对老弱妇孺而言,那就不一样了。
    望山跑死马,在哪个沟沟坎坎的地方,都是如此。
    如此一来,这就是一百里二百里的脚程,那就必须歇一天两天的。
    倘若怕风险,那就得托人捎带,这时候“姜家沟”“丁家垴”剩下的男丁,就得当然不让,又不能全部出动,那肯定是得想办法多找些门路。
    这时候,魏昊都不用听家雀儿的说辞,就知道会有什么操作。
    请人帮忙,需要跑腿费;没有口粮,就得借贷赊欠,这可不是乡里乡亲互相帮个忙,那是必须问大户开口的。
    “……到了腊月,来了一批粮食,但是不多,讲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