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尽十五年(1/10)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
二月,公侵郑。(月者,内有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公至自侵郑。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
冬,城中城。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为其,于伪反。令,力呈反。易,以豉反。长,丁丈反。大,音泰。见,贤遍反。治,直吏反。复,扶又反。)
[疏]“冬季孙斯、仲孙忌”解云:古本无“何”字有者,误也。梁及贾经皆无“何”字。又哀公三年经云“晋魏多帅师侵卫”传云“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以此言之,则此经无“可”明矣,而贾氏云“公羊曰仲孙何忌者,盖误”“此仲孙”至“之仲孙忌”解云:正决上文夏“仲孙何忌如晋”之文也。注“一字”至“逼下”解云:难言者,谓言难著。既不言君父之名,即是臣子之敬,故曰长臣子之敬也;动不违礼,为下之易,故曰不逼下也。云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者,实不太平,但作太平文而巳,故曰文致太平也。案春秋说,昭公亦为所见之世,而此注偏指定、哀为太平者,正以昭公之时,未讥二名故也。云唯有二名,故讥之者,文王之臣散宜生,孔子门人宓不齐之属,皆亲事圣人,而以二字为名者,谓依古礼,若似尧名故勋,舜名重华,禹名文命,宣王之兴,名子为宫皇之属是也。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古礼为后王之法,是以讥其二名,故注即言此春秋之制也。然则传云“二名非礼”者,谓非新王礼,不谓非古礼也。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齐侯、郑伯盟于咸。(咸,音咸)。
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齐侯、卫侯盟于沙泽。大雩。(先是公侵郑,城中城,季孙斯、仲孙忌如晋围运,费重不恤民之应。费重,芳味反,下同。)
[疏]注“先是公侵郑”解云:即上六年“二月,公侵郑”是也。云城中城者,即上六年“冬,城中城”是也。云季孙斯、仲孙忌如晋者,在上六年夏,而于“城中城”之下言之者,盖遂重者先言之故也。云围运者,即上六年冬季孙斯、仲孙何忌围运是。
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承前费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齐师伐我,我自救之役。重之,直用反。)
冬,十月。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公至自侵齐。
二月,公侵齐。三月,公至自侵齐。(出入月者,内有臣之雠,外犯齐再出,尤危于侵郑,故知入亦当蒙上月。)
[疏]“春,王正月,公侵齐”解云:侵伐例时,而此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而外犯齐,故危之。“公至自侵齐”解云:以例言之,不蒙上月矣。注“出入”至“上月”解云:正以春秋之例,有虽在月下而不蒙月者,故贾氏云“还至不月,为曹伯卒月”是也,故何氏分疏之云。此定公侵齐,所以出入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犯强齐,顿烦再出,尤危于六年侵郑之时,故知其入亦当蒙月也。上六年“二月,公侵郑”彼注云“月者,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也”下经始云“公至自侵郑”则知何氏以为至不蒙月,故此决云再出尤危于侵郑,则知入亦当蒙月也。
曹伯露卒。
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公会晋师于瓦。公至自瓦。(此晋赵鞅之师也,但言晋师者,君不会大夫之辞也。公会大夫,不别得意,虽得意不致,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别,彼列反。)
[疏]注“此晋”至“之辞”解云:正以下经云“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故知此言公会晋师,是赵鞅之师矣。宣元年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以下“会晋师于斐林,伐郑”传云“此晋赵盾之师,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今此文势与彼正同,故此何氏取彼传文以解之。注“公会”至“不致”解云:庄六年作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公与诸侯尊同体敌,莫肯相下,故须别之,见其得意与否;若与大夫盟会之时,尊卑异等,得意可知,何劳别之乎?故僖二十五年冬“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何氏云“洮,内地。公与未逾年君、大夫盟,不别得意,虽在外,犹不致也”是。云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正以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今此书致,故云使若得意者。
秋,七月,戊辰,陈侯柳卒。
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葬曹靖公。(曹,才井反,本亦作“靖”)。
九月,葬陈怀公。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
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濮,音卜。)
从祀先公。从祀者何?顺祀也。(复文公之
二月,公侵郑。(月者,内有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公至自侵郑。
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
秋,晋人执宋行人乐祁犁。
冬,城中城。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其难讳也。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所以长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为其,于伪反。令,力呈反。易,以豉反。长,丁丈反。大,音泰。见,贤遍反。治,直吏反。复,扶又反。)
[疏]“冬季孙斯、仲孙忌”解云:古本无“何”字有者,误也。梁及贾经皆无“何”字。又哀公三年经云“晋魏多帅师侵卫”传云“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以此言之,则此经无“可”明矣,而贾氏云“公羊曰仲孙何忌者,盖误”“此仲孙”至“之仲孙忌”解云:正决上文夏“仲孙何忌如晋”之文也。注“一字”至“逼下”解云:难言者,谓言难著。既不言君父之名,即是臣子之敬,故曰长臣子之敬也;动不违礼,为下之易,故曰不逼下也。云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者,实不太平,但作太平文而巳,故曰文致太平也。案春秋说,昭公亦为所见之世,而此注偏指定、哀为太平者,正以昭公之时,未讥二名故也。云唯有二名,故讥之者,文王之臣散宜生,孔子门人宓不齐之属,皆亲事圣人,而以二字为名者,谓依古礼,若似尧名故勋,舜名重华,禹名文命,宣王之兴,名子为宫皇之属是也。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古礼为后王之法,是以讥其二名,故注即言此春秋之制也。然则传云“二名非礼”者,谓非新王礼,不谓非古礼也。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齐侯、郑伯盟于咸。(咸,音咸)。
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齐侯、卫侯盟于沙泽。大雩。(先是公侵郑,城中城,季孙斯、仲孙忌如晋围运,费重不恤民之应。费重,芳味反,下同。)
[疏]注“先是公侵郑”解云:即上六年“二月,公侵郑”是也。云城中城者,即上六年“冬,城中城”是也。云季孙斯、仲孙忌如晋者,在上六年夏,而于“城中城”之下言之者,盖遂重者先言之故也。云围运者,即上六年冬季孙斯、仲孙何忌围运是。
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承前费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齐师伐我,我自救之役。重之,直用反。)
冬,十月。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公至自侵齐。
二月,公侵齐。三月,公至自侵齐。(出入月者,内有臣之雠,外犯齐再出,尤危于侵郑,故知入亦当蒙上月。)
[疏]“春,王正月,公侵齐”解云:侵伐例时,而此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而外犯齐,故危之。“公至自侵齐”解云:以例言之,不蒙上月矣。注“出入”至“上月”解云:正以春秋之例,有虽在月下而不蒙月者,故贾氏云“还至不月,为曹伯卒月”是也,故何氏分疏之云。此定公侵齐,所以出入月者,正以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犯强齐,顿烦再出,尤危于六年侵郑之时,故知其入亦当蒙月也。上六年“二月,公侵郑”彼注云“月者,内有强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结怨,故危之也”下经始云“公至自侵郑”则知何氏以为至不蒙月,故此决云再出尤危于侵郑,则知入亦当蒙月也。
曹伯露卒。
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公会晋师于瓦。公至自瓦。(此晋赵鞅之师也,但言晋师者,君不会大夫之辞也。公会大夫,不别得意,虽得意不致,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别,彼列反。)
[疏]注“此晋”至“之辞”解云:正以下经云“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故知此言公会晋师,是赵鞅之师矣。宣元年秋“赵盾帅师救陈”宋公以下“会晋师于斐林,伐郑”传云“此晋赵盾之师,曷为不言赵盾之师?君不会大夫之辞也”今此文势与彼正同,故此何氏取彼传文以解之。注“公会”至“不致”解云:庄六年作注云“公与二国以上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然则公与诸侯尊同体敌,莫肯相下,故须别之,见其得意与否;若与大夫盟会之时,尊卑异等,得意可知,何劳别之乎?故僖二十五年冬“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何氏云“洮,内地。公与未逾年君、大夫盟,不别得意,虽在外,犹不致也”是。云此致者,讳公为大夫所会,故使若得意者,正以公与一国出会盟,得意致地,不得意不致。今此书致,故云使若得意者。
秋,七月,戊辰,陈侯柳卒。
晋赵鞅帅师侵郑,遂侵卫。葬曹靖公。(曹,才井反,本亦作“靖”)。
九月,葬陈怀公。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
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濮,音卜。)
从祀先公。从祀者何?顺祀也。(复文公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