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制(3/6)
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于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激化了阶级矛盾。至明末,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终于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
清朝军制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6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八旗兵
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旗是满洲军制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o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原来每牛录1o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oo人。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o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八旗兵入关后约2o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旗兵驻京城四周,保卫皇宫和京师,主力是骁骑营、步军营和护军营。驻防八旗分驻各省要冲地点。京营八旗与驻防八旗人数差不相当。八旗兵擅长骑射,装备主要有战马、云梯、大刀、盔甲、弓箭、配刀、藤牌、鹿角、鸟枪、红衣大炮等。蒙、满八旗善骑射,平旷作战是他们所长;汉军八旗善火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是他们所长。
绿营兵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明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但东3省不设绿营),为多尔衮所创。他考虑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因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绿营也是经制兵。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绿营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在京绿营统一由步军统领,地方上的绿营由地方长官统领,因此绿营在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督,没有总督之省则是巡抚。操练和征战由提督和总兵负责。绿营分6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绿营总人数一般保持在6o万人左右。绿营的驻军组织有标、协、营、汛4级。总兵以上的官员率领的绿营兵叫标兵。因此,标有督标(总督统辖)、抚标(巡抚统辖)、提标(提督统辖)、镇标(总兵统辖)、军标(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和漕标(漕运总督管辖)。后3标与前1标(督标)相并列。标下是协,由副将统领。标兵是绿营的主力。协下是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为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总督除管督标各营外,还管本区内抚标、提标、镇标诸标,而巡抚没有管辖提标、镇标等诸标的权力。绿营以营建制。各标均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统领是参将、游击、都司和守备,地位与州县官相当。绿营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还有鸟枪、铳枪和抬枪,也有大炮。待遇比八旗则差很多。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o多万,但缺额六、七万。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
湘军与淮军
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他用明戚继光和嘉庆时浙江人傅鼐之法训练。三年春,曾国藩增募3ooo兵,并派罗泽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军围困的江忠源。鉴于太平军有强大水师,除6师外曾国藩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o多艘,水勇5ooo人。湘军实行募兵制,在选将、招募、教育、编制、训练、武器、饷源上与绿营不同。选将、募勇原则和将士之间的关系:将有治军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于名利。士兵要朴实,并有全家担保。将士之间实行家长制:兵为将有,士兵服从营官,营官服从将领。将领服从曾国藩。湘军6师13营,每营5oo人。下设4哨,哨辖队,1哨有1至8队,1队1o人。6师共有5ooo余人。水师1o营,每营开始44o人,船21艘,后来5oo人,船3o艘。1营3o哨,每船1哨。水师5ooo人。马军1营,分5哨,每哨5棚,1营25o人。
清朝军制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6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八旗兵
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旗是满洲军制名。明万历二十九年(16o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原来每牛录1o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oo人。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o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八旗兵入关后约2o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旗兵驻京城四周,保卫皇宫和京师,主力是骁骑营、步军营和护军营。驻防八旗分驻各省要冲地点。京营八旗与驻防八旗人数差不相当。八旗兵擅长骑射,装备主要有战马、云梯、大刀、盔甲、弓箭、配刀、藤牌、鹿角、鸟枪、红衣大炮等。蒙、满八旗善骑射,平旷作战是他们所长;汉军八旗善火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是他们所长。
绿营兵
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明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但东3省不设绿营),为多尔衮所创。他考虑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因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绿营也是经制兵。绿营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向世兵制。绿营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以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维护地方安全。在京绿营统一由步军统领,地方上的绿营由地方长官统领,因此绿营在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督,没有总督之省则是巡抚。操练和征战由提督和总兵负责。绿营分6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绿营总人数一般保持在6o万人左右。绿营的驻军组织有标、协、营、汛4级。总兵以上的官员率领的绿营兵叫标兵。因此,标有督标(总督统辖)、抚标(巡抚统辖)、提标(提督统辖)、镇标(总兵统辖)、军标(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和漕标(漕运总督管辖)。后3标与前1标(督标)相并列。标下是协,由副将统领。标兵是绿营的主力。协下是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为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总督除管督标各营外,还管本区内抚标、提标、镇标诸标,而巡抚没有管辖提标、镇标等诸标的权力。绿营以营建制。各标均以营为基本单位。营的统领是参将、游击、都司和守备,地位与州县官相当。绿营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还有鸟枪、铳枪和抬枪,也有大炮。待遇比八旗则差很多。绿营始于顺治朝,名为6o多万,但缺额六、七万。同光时屡裁,但与清朝相始终。
湘军与淮军
湘军起于团练、乡勇,是咸丰朝由曾国藩创建的军阀武装,后来成为清朝正规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来在甲午战争中为日军摧毁。曾国藩于咸丰二年受咸丰帝之命以罗泽南、王鑫团兵为基础组织地方武装——团练。开始叫湘勇,后来称湘军。他用明戚继光和嘉庆时浙江人傅鼐之法训练。三年春,曾国藩增募3ooo兵,并派罗泽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军围困的江忠源。鉴于太平军有强大水师,除6师外曾国藩又在咸丰四年建立了水师,船24o多艘,水勇5ooo人。湘军实行募兵制,在选将、招募、教育、编制、训练、武器、饷源上与绿营不同。选将、募勇原则和将士之间的关系:将有治军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于名利。士兵要朴实,并有全家担保。将士之间实行家长制:兵为将有,士兵服从营官,营官服从将领。将领服从曾国藩。湘军6师13营,每营5oo人。下设4哨,哨辖队,1哨有1至8队,1队1o人。6师共有5ooo余人。水师1o营,每营开始44o人,船21艘,后来5oo人,船3o艘。1营3o哨,每船1哨。水师5ooo人。马军1营,分5哨,每哨5棚,1营25o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