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1/3)
太极殿中,百官云集,如今大唐四海升平,朝堂的财政日渐富裕,可谓是喜报连连,这三年可以说是李世民最为惬意的三年时光。
这让他轻松的同时,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眼神不由自主的朝着最后方的墨顿飘去,然而墨顿沉默不语,这让李世民不禁微微失望,不禁怀念起当初那个不断折腾的墨家子来,那个时候,虽然他对不停折腾的墨家子又爱又恨,可是却过得异常充实。
“回陛下,如今从汉口长江南岸直通岭南的砖路已经全部修完,至此北上太原,南下岭南已经全线贯通,还请陛下检验!”太极殿下,工部尚书张亮一脸傲然道。
这三年时间,同样也工部最为闪光的三年,随着大唐财政好转,拨付给工部的钱财也是水涨船高,在大量的钱财支持下,一条条砖路铺设而来,各项工程纷纷立项,工部的成绩极为喜人,而作为工部尚书的张亮自然也水涨船高,地位超然,成为朝堂之中炙手可热的红人,屡受李世民的嘉奖。
而且南北砖路畅通,更是和陇海线形成在大唐形成十字形交通,所起的作用可以说催化剂一般,瞬间让大唐交通畅通无阻,商旅不绝,可以预想,今年大唐的赋税定然会再次攀高。
“恭喜陛下!至此,我大唐南北贯通,东西便利,天下一家,实乃是盛世之景呀!”宋国公萧瑀一脸喜色道。
南北砖路的修通,对于江南来说好处颇多,这三年的时间,南方仗着自己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行江南大开发,夏季运水果,冬季运蔬菜,再加上柔佛水稻推广,和水利作坊的普及,这几年江南之地赚得钵满盆溢,发展日新月异,赋税连年暴增,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当初墨顿所设想的江南大开发的前景几乎都已经实现。
这让宋国公萧瑀的地位在朝堂中更加举足轻重,更是成为江南世家的追捧,成为并不逊色于张亮的存在,至于,其他朝臣相比于其他二人可是逊色良多,再加上墨顿的三年蛰伏,更让二人如日中天。
“好,正是有诸卿共同努力,才有我大唐如此景象,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朕替天下百姓多谢诸位爱卿。”李世民心花怒放道,三年的国泰民安,让大唐的繁荣有目共睹,李世民自然也看在眼中,却让他颇为自豪,可惜李渊已经过世,否则定然让父亲看到这一景象。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乃陛下英明领导之功!”群臣纷纷恭贺道,霎时间,整个朝堂君臣相济,一片和谐。
“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想要陛下圣裁。”工部尚书张亮再次躬身道。
“哦!爱卿尽管明言!”李世民心情畅快,大手一挥道。
“在长安城周围,也有一个堪比南北砖路的超级工程,那就是渭水大桥,渭水大桥乃是长安城的北方门户,地位无可替代,靡费颇多,不可有丝毫的马虎,然而天妒英才,渭水大桥的总工李云身患重病,实在不宜再担此重任,还请陛下另选贤能。”朝堂之中,工部尚书张亮躬身道,同时拿出一叠墨刊,分发给众臣观看。
“总工李云。”
“李春之后,李云!”
“墨家相夫氏一脉的李云。”
一众朝臣眼神一闪,他们看着墨刊上的报道,不禁一阵唏嘘,如此年轻俊杰竟然突然遭此怪病,实在是天妒英才。
李世民不由眼神一闪,顿时记起四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和墨刊上的这个坐在轮椅上的消瘦之人重合,不禁微微一叹。
“李云可曾上奏请辞!”李世民忽然问道。
张亮不由一愣道:“回陛下,李云并未请辞,不过据说李云已经不良于行,需要乘坐轮椅方可行动,恐怕已经不适宜总领修建渭水大桥之事。”
张亮说完,众臣纷纷颔首,一个建桥大师无法亲临桥面,那岂不是如同隔靴挠痒,隔岸观火,要是万一出现了差错,让渭水大桥功亏一篑,那对大唐来说可是损失惨重,毕竟渭水大桥的重要性可是众所周知的。
“渭水大桥乃是长安城的北方咽喉,需小心谨慎,臣以为另选贤能为好。”工部主事穷图匕现道。
“陛下,阵前换将可是大忌呀!李总工虽然病重,但是却并未停止修建渭水大桥,更别说李总工之所以得此怪病,也是因为修桥所致,如果此刻将其替换,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还犹未可知,更会让功臣心寒呀!”也有大臣指着墨刊反驳道,毕竟李云这四年间做的不错,让渭水大桥顺利完成进度,更是因此身患怪病,依旧坚持造桥,这让不少大臣心生同情。
李世民不由一阵头疼,渭水大桥乃是新式桥梁,前人从未尝试过,设计图、修建方法都是采用相夫氏一脉的修桥墨技,如果贸然换人,恐怕还真的没有合适的人选,而且他也看到李云为渭水大桥的牺牲,可以说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渭水大桥上,如果贸然替换,对于李云来说,的确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渭水大桥牵涉重大,岂能因掺杂个人私情,相信李匠作也能理解,至于替换人选问题,那更为简单,自从渭水大桥修建,我工部都是时刻关注,新的督造总工工部定然可以选出合适的人选。”工部主事朗声道。
“以我看,阁下是看到渭水大桥即将完工,想要出
这让他轻松的同时,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眼神不由自主的朝着最后方的墨顿飘去,然而墨顿沉默不语,这让李世民不禁微微失望,不禁怀念起当初那个不断折腾的墨家子来,那个时候,虽然他对不停折腾的墨家子又爱又恨,可是却过得异常充实。
“回陛下,如今从汉口长江南岸直通岭南的砖路已经全部修完,至此北上太原,南下岭南已经全线贯通,还请陛下检验!”太极殿下,工部尚书张亮一脸傲然道。
这三年时间,同样也工部最为闪光的三年,随着大唐财政好转,拨付给工部的钱财也是水涨船高,在大量的钱财支持下,一条条砖路铺设而来,各项工程纷纷立项,工部的成绩极为喜人,而作为工部尚书的张亮自然也水涨船高,地位超然,成为朝堂之中炙手可热的红人,屡受李世民的嘉奖。
而且南北砖路畅通,更是和陇海线形成在大唐形成十字形交通,所起的作用可以说催化剂一般,瞬间让大唐交通畅通无阻,商旅不绝,可以预想,今年大唐的赋税定然会再次攀高。
“恭喜陛下!至此,我大唐南北贯通,东西便利,天下一家,实乃是盛世之景呀!”宋国公萧瑀一脸喜色道。
南北砖路的修通,对于江南来说好处颇多,这三年的时间,南方仗着自己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行江南大开发,夏季运水果,冬季运蔬菜,再加上柔佛水稻推广,和水利作坊的普及,这几年江南之地赚得钵满盆溢,发展日新月异,赋税连年暴增,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当初墨顿所设想的江南大开发的前景几乎都已经实现。
这让宋国公萧瑀的地位在朝堂中更加举足轻重,更是成为江南世家的追捧,成为并不逊色于张亮的存在,至于,其他朝臣相比于其他二人可是逊色良多,再加上墨顿的三年蛰伏,更让二人如日中天。
“好,正是有诸卿共同努力,才有我大唐如此景象,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朕替天下百姓多谢诸位爱卿。”李世民心花怒放道,三年的国泰民安,让大唐的繁荣有目共睹,李世民自然也看在眼中,却让他颇为自豪,可惜李渊已经过世,否则定然让父亲看到这一景象。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乃陛下英明领导之功!”群臣纷纷恭贺道,霎时间,整个朝堂君臣相济,一片和谐。
“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想要陛下圣裁。”工部尚书张亮再次躬身道。
“哦!爱卿尽管明言!”李世民心情畅快,大手一挥道。
“在长安城周围,也有一个堪比南北砖路的超级工程,那就是渭水大桥,渭水大桥乃是长安城的北方门户,地位无可替代,靡费颇多,不可有丝毫的马虎,然而天妒英才,渭水大桥的总工李云身患重病,实在不宜再担此重任,还请陛下另选贤能。”朝堂之中,工部尚书张亮躬身道,同时拿出一叠墨刊,分发给众臣观看。
“总工李云。”
“李春之后,李云!”
“墨家相夫氏一脉的李云。”
一众朝臣眼神一闪,他们看着墨刊上的报道,不禁一阵唏嘘,如此年轻俊杰竟然突然遭此怪病,实在是天妒英才。
李世民不由眼神一闪,顿时记起四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和墨刊上的这个坐在轮椅上的消瘦之人重合,不禁微微一叹。
“李云可曾上奏请辞!”李世民忽然问道。
张亮不由一愣道:“回陛下,李云并未请辞,不过据说李云已经不良于行,需要乘坐轮椅方可行动,恐怕已经不适宜总领修建渭水大桥之事。”
张亮说完,众臣纷纷颔首,一个建桥大师无法亲临桥面,那岂不是如同隔靴挠痒,隔岸观火,要是万一出现了差错,让渭水大桥功亏一篑,那对大唐来说可是损失惨重,毕竟渭水大桥的重要性可是众所周知的。
“渭水大桥乃是长安城的北方咽喉,需小心谨慎,臣以为另选贤能为好。”工部主事穷图匕现道。
“陛下,阵前换将可是大忌呀!李总工虽然病重,但是却并未停止修建渭水大桥,更别说李总工之所以得此怪病,也是因为修桥所致,如果此刻将其替换,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还犹未可知,更会让功臣心寒呀!”也有大臣指着墨刊反驳道,毕竟李云这四年间做的不错,让渭水大桥顺利完成进度,更是因此身患怪病,依旧坚持造桥,这让不少大臣心生同情。
李世民不由一阵头疼,渭水大桥乃是新式桥梁,前人从未尝试过,设计图、修建方法都是采用相夫氏一脉的修桥墨技,如果贸然换人,恐怕还真的没有合适的人选,而且他也看到李云为渭水大桥的牺牲,可以说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渭水大桥上,如果贸然替换,对于李云来说,的确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渭水大桥牵涉重大,岂能因掺杂个人私情,相信李匠作也能理解,至于替换人选问题,那更为简单,自从渭水大桥修建,我工部都是时刻关注,新的督造总工工部定然可以选出合适的人选。”工部主事朗声道。
“以我看,阁下是看到渭水大桥即将完工,想要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