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3/4)
些标统、协统,要么是顽固不化,要么是见风使舵,内部斗争的痕迹再明显不过,由上而下是一盘散沙,除非有天相助,否则更难成事。”袁肃紧接着又说出了一番大道理。
当然,这些话全部是他个人的见解,与前世丝毫无关。在二十一世纪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钻研清末民初的历史,对辛亥革命前前后后的细末之事大多了如指掌。
要说前世对待滦州兵谏的态度,表面上是一副漠不关心,骨子里却是反对起义,因此当他看到二十镇大部分高级军官态度坚硬时,就已经意识到起义之举大有不妙。
“唉,之前你不表态,还真让我错怪了你。”林伯深尴尬的笑着说道,他是直肠子,心里有什么话总会憋不住,但凡稍微熟悉一些的人轻易就能倾诉而出。
“并非我不表态,而是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我表态。”袁肃苦笑着说道。
“那这次武昌军政府派来的代表帮助我们策划起义,梓镜你怎么看?”林伯深将战马靠拢了一些,压低声音询问道。
历史上的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是两码事,虽然参与其中的部队大部分是第二十镇的士兵,可领导人以及事件性质截然不同。在兵谏失败之后,武昌军政府派出革命代表胡鄂公,与天津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山东铁血会会长孙谏生共同密谋,在滦州发动武装起义。
只不过革命党人错误的估判了全国形势,以为大半个中国纷纷掀起独立,清廷在近畿地区的根基早已松动。他们甚至不知道真正掌握近畿军权的人是谁,只知道要趁势揭竿而起,尽快结束清王朝腐败无能的统治。
在起义之前,二十镇各路部队的长官都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大部分只是抱着投机取巧、顺水摸鱼的心理。而革命党人更是想法天真,一心认为只要起义打响,单凭声势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殊不知整个起义计划早已经是漏洞百出。
历史上的这次起义事件,革命党人预想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甚至还出现起义部队临阵倒戈的情况,到最后只有两个营的兵力按照约定起义。整个行动仅仅进行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最终在临阵倒戈叛军和其他清军合围之下遭到歼灭,除了胡鄂公之外,革命领导人全部被捕就义。
归根结底,滦州起义只是一场几百人的小规模军事行动,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根本不足为道,其历史意义也远远逊于著名的滦州兵谏。而正是因为袁肃深知这场起义的最终结果,这才让他对未来的处境感到忧虑,单凭区区几百人的就想占领滦州,简直比登天还难。
暗叹了一口气,袁肃深远的说道:“仁卿,我只问你一句,倘使起义成功了,我们下一步又能如何?占据滦州,四面环敌,寸步难行,又是近畿之地,敌人调动起来比我们要快捷的多,到时候又能坚守几许?”
听到这里,林伯深立刻皱紧了眉头,他心里一直对武装革命怀有冲动,哪怕自己知道袁肃是在做长远考虑,但情绪上多多少少还是有所影响。他忍不住说道:“这次起义不是为了攻城略地,国内上上下下已经宣布独立的诸省如今不在少数。这是什么?这是一股声势,一股可以给清廷带来恐慌的声势。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股声势推波助澜,让革命之火扩散的更快,让革命之势扩张的更广。”
袁肃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只是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起义,他怎么可能盲目的参于其中?再者,这次起义主要领导人白雅雨根本连最基础的常识都不懂,仗着自己是革命党头目,竟以区区队官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标统、协统等高级军官指手画脚,这岂不是自掘坟墓?
他本来还想劝说林伯深几句,可一来自己负伤在身、精神不济,二来又深知林伯深是一个固执的革命者,“固执”和“革命者”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顽固不化的境界,就算自己说破嘴皮子只怕也难动摇对方的想法。
深吸了一口气,他用虚弱的声音说道:“仁卿,并非我怕事,只是最近伤口炎症久治不消,思绪冗沉难知,白队官那边几乎又不跟我们走在一块,起义之事究竟会如何我也很难预料。这段时间,我只能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事,还得多仰仗你们了。”
林伯深没有多疑袁肃的话,他对袁肃的伤势再清楚不过,伤口发炎可大可小,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应付其他事。他郑重的说道:“当务之急,梓镜你什么都不要管,还是安心养伤最要紧。不管如何,举义之事势在必行,不成功则成仁。”
袁肃知道林伯深心意已决,他不打算再继续说下去,只是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然后把脖子缩了缩。虽然他对林伯深很有好感,出身于富家子弟,却心怀崇高理想又够义气,实在是难能可贵,只是自己刚刚穿越来到这个时代不久,都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哪里还有多余的心里去照顾其他人?
只能听天由命了!他在心里无奈的叹息道。
队伍翻过了积雪的山坡,继续沿着官道行进了半个钟头,前方渐渐出现几座小土屋,再向前走了几里路,路边的屋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集,很快就到了安山镇的路口。此时正值午后,镇子上的百姓们大部分在家里休息,零星有几个赶路的人在看到一队官兵出现时,也都
当然,这些话全部是他个人的见解,与前世丝毫无关。在二十一世纪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钻研清末民初的历史,对辛亥革命前前后后的细末之事大多了如指掌。
要说前世对待滦州兵谏的态度,表面上是一副漠不关心,骨子里却是反对起义,因此当他看到二十镇大部分高级军官态度坚硬时,就已经意识到起义之举大有不妙。
“唉,之前你不表态,还真让我错怪了你。”林伯深尴尬的笑着说道,他是直肠子,心里有什么话总会憋不住,但凡稍微熟悉一些的人轻易就能倾诉而出。
“并非我不表态,而是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我表态。”袁肃苦笑着说道。
“那这次武昌军政府派来的代表帮助我们策划起义,梓镜你怎么看?”林伯深将战马靠拢了一些,压低声音询问道。
历史上的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是两码事,虽然参与其中的部队大部分是第二十镇的士兵,可领导人以及事件性质截然不同。在兵谏失败之后,武昌军政府派出革命代表胡鄂公,与天津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山东铁血会会长孙谏生共同密谋,在滦州发动武装起义。
只不过革命党人错误的估判了全国形势,以为大半个中国纷纷掀起独立,清廷在近畿地区的根基早已松动。他们甚至不知道真正掌握近畿军权的人是谁,只知道要趁势揭竿而起,尽快结束清王朝腐败无能的统治。
在起义之前,二十镇各路部队的长官都是模棱两可的态度,大部分只是抱着投机取巧、顺水摸鱼的心理。而革命党人更是想法天真,一心认为只要起义打响,单凭声势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殊不知整个起义计划早已经是漏洞百出。
历史上的这次起义事件,革命党人预想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甚至还出现起义部队临阵倒戈的情况,到最后只有两个营的兵力按照约定起义。整个行动仅仅进行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最终在临阵倒戈叛军和其他清军合围之下遭到歼灭,除了胡鄂公之外,革命领导人全部被捕就义。
归根结底,滦州起义只是一场几百人的小规模军事行动,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根本不足为道,其历史意义也远远逊于著名的滦州兵谏。而正是因为袁肃深知这场起义的最终结果,这才让他对未来的处境感到忧虑,单凭区区几百人的就想占领滦州,简直比登天还难。
暗叹了一口气,袁肃深远的说道:“仁卿,我只问你一句,倘使起义成功了,我们下一步又能如何?占据滦州,四面环敌,寸步难行,又是近畿之地,敌人调动起来比我们要快捷的多,到时候又能坚守几许?”
听到这里,林伯深立刻皱紧了眉头,他心里一直对武装革命怀有冲动,哪怕自己知道袁肃是在做长远考虑,但情绪上多多少少还是有所影响。他忍不住说道:“这次起义不是为了攻城略地,国内上上下下已经宣布独立的诸省如今不在少数。这是什么?这是一股声势,一股可以给清廷带来恐慌的声势。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股声势推波助澜,让革命之火扩散的更快,让革命之势扩张的更广。”
袁肃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只是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起义,他怎么可能盲目的参于其中?再者,这次起义主要领导人白雅雨根本连最基础的常识都不懂,仗着自己是革命党头目,竟以区区队官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标统、协统等高级军官指手画脚,这岂不是自掘坟墓?
他本来还想劝说林伯深几句,可一来自己负伤在身、精神不济,二来又深知林伯深是一个固执的革命者,“固执”和“革命者”结合在一起已经超越顽固不化的境界,就算自己说破嘴皮子只怕也难动摇对方的想法。
深吸了一口气,他用虚弱的声音说道:“仁卿,并非我怕事,只是最近伤口炎症久治不消,思绪冗沉难知,白队官那边几乎又不跟我们走在一块,起义之事究竟会如何我也很难预料。这段时间,我只能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事,还得多仰仗你们了。”
林伯深没有多疑袁肃的话,他对袁肃的伤势再清楚不过,伤口发炎可大可小,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应付其他事。他郑重的说道:“当务之急,梓镜你什么都不要管,还是安心养伤最要紧。不管如何,举义之事势在必行,不成功则成仁。”
袁肃知道林伯深心意已决,他不打算再继续说下去,只是不可置否的点了点头,然后把脖子缩了缩。虽然他对林伯深很有好感,出身于富家子弟,却心怀崇高理想又够义气,实在是难能可贵,只是自己刚刚穿越来到这个时代不久,都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哪里还有多余的心里去照顾其他人?
只能听天由命了!他在心里无奈的叹息道。
队伍翻过了积雪的山坡,继续沿着官道行进了半个钟头,前方渐渐出现几座小土屋,再向前走了几里路,路边的屋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集,很快就到了安山镇的路口。此时正值午后,镇子上的百姓们大部分在家里休息,零星有几个赶路的人在看到一队官兵出现时,也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