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1/4)
袁世凯缓缓的点了点头,随即对赵秉钧和杨度说道:“你们现在趁着早时去一趟庆亲王府,把前天我交代的事情给办好了,你们两个都去,说话客气一些,别弄得我恩将仇报似的。”
杨度和赵秉钧齐齐点了点头应了一声,随即转身离开了大书房。
这时,张一鏖才将文件按照已经排好的秩序放在袁世凯面前的书案上,不过却又额外的拿起原本压在最下面的一份文件,递到袁世凯面前。
第45章,北京复电
袁世凯微微有些疑惑,他从没见过张一鏖有这样的习惯,于是下意识看了一眼文件封套,却是电文专用的牛皮纸封套,随即问道:“这是哪里送来的电文?”
张一鏖回答道:“冬月二日直隶滦州发生起义事件,驻唐山二十镇总镇随事件汇报一同发来的另一份电文,当时在下没有立刻呈递上来,是因为这份电文是私人信件,因此没有混在公文中一同送来。”
袁世凯更加疑惑了起来,一边打开封套一边喃喃自语似的说道:“私人信件?滦州那边还会有谁发来私人信件?”
当他看到电文首行称谓时,不禁连眉头都皱聚在一起。只见电文首行称谓使用的是信函格式,写着“叔父大人膝下敬禀者”,“叔父”自然是对他的称呼,“膝下”则是代意晚辈向长辈行跪拜礼的意思。只是他怎么也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还有一个在滦州的晚辈亲戚!
他没有去看电文的内容,而是抬眼盯着张一鏖,按理说张一鏖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幕僚,对于那些莫名其妙之人发来电文妄图攀附权贵,对方应该是能一眼看破的才是。
“公绂,这是怎么回事?”
“大人请挪目往下看,落款处自有分晓。”张一鏖不慌不忙的说道。
袁世凯随即跳过电文正文,仔细看了一眼落款的地方,若不是看的仔细,还真把这落款当作是正文的一部分了,哪里会有人发电报时用这么复杂的落款?他耐着性子一字一字的看完落款,“高祖袁讳耀东之玄孙曾祖袁讳重三之曾孙父祖袁讳保恪之孙父袁讳世勋之子袁克礼季名肃谨禀”,这简直就是一个家系传承的名谱!
不过,从高祖到曾祖再到祖父这三代人,名字都是有据可依的,直至于父亲袁世勋时才觉得很是眼生,更别提什么袁克礼又名袁肃,根本是闻所未闻。唯一觉得可信之处,那就是每代人的字牌丝毫无差。
“你既能给我过目,必然是有其中道理。我袁氏一族人丁旺盛,同族同宗之人不在少数,但观此子之出生,理应不是偏远的亲戚,可我一点也没有印象。像这种电文何必还要拿给我来过目,由你代去一封回执打发了就算了。”袁世凯沉声说道,随即就将电文丢在桌案一旁。
“大人,一开始在下也认为这封电文只是宵小之徒的装蒜,不过在下仔细思索了一阵,觉得这件事颇有蹊跷,应当小心一些处理才是。电文是随二十镇总镇的汇报文件一同发来,据二十镇潘统制的介绍,这位袁克礼是陆军预备大学堂派驻二十镇的见习军官,滦州起义之前其还曾遭到革命党的暗杀,不仅如此,就连通永镇总兵王怀庆还特意提及他在乱兵之中救下宫保大人的侄子。”张一鏖加重语气说道。
“竟有此事?”袁世凯不是愚蠢之人,他当然立刻听明白张一鏖所说的蹊跷之处。
“大人试想,若仅仅只是一个街头行骗的宵小,岂能使得革命党劳师动众要去刺杀?又岂能让潘统制、王总兵如此将这件事记挂在心上?当然,假若这袁克礼当真只是奸佞欺诈之徒,那这件事的影响也会十分严重,不仅有辱宫保大人的尊誉,也使得潘统制、王总兵以及滦州大小官员蒙羞。”张一鏖郑重其事的说道。
“你可有调查过此人背景?确切是何出身?”袁世凯如今正处在风头浪尖之上他,最担心的莫过于有人在这个不恰当的时候做出不恰当的事情来,听完张一鏖的话之后,他的脸色瞬间严厉起来。
尽管看上去只是区区一件小事,但他能够熬到今时今日,全靠的是步步为营、小心翼翼,深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
“正是,在下昨天特意去了一封电报到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让学堂那边把袁克礼的学籍档案调出来彻查了一番,还找到与其熟络的同窗、教员询问。此人祖籍河南淮阳,父亲确实名叫袁世勋,原本家上还有几分田产,不过八年前袁世勋因病逝世,家道由此中落,没过几个月,其母也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张一鏖立刻说道。
“淮阳?与项城并不远,我少年时还曾多次去过那里。”袁世凯若有所思的说道。
“确实相隔不远,项城袁氏几代兴旺,有旁支迁徙他处并不足奇。”张一鏖说道。
“可还有其他的查证?”袁世凯又问道。
“据说,父母双亡之后,袁克礼为躲避积债,变卖所剩无几的家产外出游学,先后在勤成学堂和莲池书院入学,生活基本上靠同窗和教员资助,他的学名袁肃正是莲池书院顾正明顾文鹭先生亲赐。再后来他因为生活实在难以为继,只能从书院辍学,进了陆军第一中学堂,后成绩优异而升入陆军军官学堂。”张一鏖补充的说道。
陆军军官学堂正是现在的陆军预
杨度和赵秉钧齐齐点了点头应了一声,随即转身离开了大书房。
这时,张一鏖才将文件按照已经排好的秩序放在袁世凯面前的书案上,不过却又额外的拿起原本压在最下面的一份文件,递到袁世凯面前。
第45章,北京复电
袁世凯微微有些疑惑,他从没见过张一鏖有这样的习惯,于是下意识看了一眼文件封套,却是电文专用的牛皮纸封套,随即问道:“这是哪里送来的电文?”
张一鏖回答道:“冬月二日直隶滦州发生起义事件,驻唐山二十镇总镇随事件汇报一同发来的另一份电文,当时在下没有立刻呈递上来,是因为这份电文是私人信件,因此没有混在公文中一同送来。”
袁世凯更加疑惑了起来,一边打开封套一边喃喃自语似的说道:“私人信件?滦州那边还会有谁发来私人信件?”
当他看到电文首行称谓时,不禁连眉头都皱聚在一起。只见电文首行称谓使用的是信函格式,写着“叔父大人膝下敬禀者”,“叔父”自然是对他的称呼,“膝下”则是代意晚辈向长辈行跪拜礼的意思。只是他怎么也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还有一个在滦州的晚辈亲戚!
他没有去看电文的内容,而是抬眼盯着张一鏖,按理说张一鏖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幕僚,对于那些莫名其妙之人发来电文妄图攀附权贵,对方应该是能一眼看破的才是。
“公绂,这是怎么回事?”
“大人请挪目往下看,落款处自有分晓。”张一鏖不慌不忙的说道。
袁世凯随即跳过电文正文,仔细看了一眼落款的地方,若不是看的仔细,还真把这落款当作是正文的一部分了,哪里会有人发电报时用这么复杂的落款?他耐着性子一字一字的看完落款,“高祖袁讳耀东之玄孙曾祖袁讳重三之曾孙父祖袁讳保恪之孙父袁讳世勋之子袁克礼季名肃谨禀”,这简直就是一个家系传承的名谱!
不过,从高祖到曾祖再到祖父这三代人,名字都是有据可依的,直至于父亲袁世勋时才觉得很是眼生,更别提什么袁克礼又名袁肃,根本是闻所未闻。唯一觉得可信之处,那就是每代人的字牌丝毫无差。
“你既能给我过目,必然是有其中道理。我袁氏一族人丁旺盛,同族同宗之人不在少数,但观此子之出生,理应不是偏远的亲戚,可我一点也没有印象。像这种电文何必还要拿给我来过目,由你代去一封回执打发了就算了。”袁世凯沉声说道,随即就将电文丢在桌案一旁。
“大人,一开始在下也认为这封电文只是宵小之徒的装蒜,不过在下仔细思索了一阵,觉得这件事颇有蹊跷,应当小心一些处理才是。电文是随二十镇总镇的汇报文件一同发来,据二十镇潘统制的介绍,这位袁克礼是陆军预备大学堂派驻二十镇的见习军官,滦州起义之前其还曾遭到革命党的暗杀,不仅如此,就连通永镇总兵王怀庆还特意提及他在乱兵之中救下宫保大人的侄子。”张一鏖加重语气说道。
“竟有此事?”袁世凯不是愚蠢之人,他当然立刻听明白张一鏖所说的蹊跷之处。
“大人试想,若仅仅只是一个街头行骗的宵小,岂能使得革命党劳师动众要去刺杀?又岂能让潘统制、王总兵如此将这件事记挂在心上?当然,假若这袁克礼当真只是奸佞欺诈之徒,那这件事的影响也会十分严重,不仅有辱宫保大人的尊誉,也使得潘统制、王总兵以及滦州大小官员蒙羞。”张一鏖郑重其事的说道。
“你可有调查过此人背景?确切是何出身?”袁世凯如今正处在风头浪尖之上他,最担心的莫过于有人在这个不恰当的时候做出不恰当的事情来,听完张一鏖的话之后,他的脸色瞬间严厉起来。
尽管看上去只是区区一件小事,但他能够熬到今时今日,全靠的是步步为营、小心翼翼,深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
“正是,在下昨天特意去了一封电报到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让学堂那边把袁克礼的学籍档案调出来彻查了一番,还找到与其熟络的同窗、教员询问。此人祖籍河南淮阳,父亲确实名叫袁世勋,原本家上还有几分田产,不过八年前袁世勋因病逝世,家道由此中落,没过几个月,其母也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张一鏖立刻说道。
“淮阳?与项城并不远,我少年时还曾多次去过那里。”袁世凯若有所思的说道。
“确实相隔不远,项城袁氏几代兴旺,有旁支迁徙他处并不足奇。”张一鏖说道。
“可还有其他的查证?”袁世凯又问道。
“据说,父母双亡之后,袁克礼为躲避积债,变卖所剩无几的家产外出游学,先后在勤成学堂和莲池书院入学,生活基本上靠同窗和教员资助,他的学名袁肃正是莲池书院顾正明顾文鹭先生亲赐。再后来他因为生活实在难以为继,只能从书院辍学,进了陆军第一中学堂,后成绩优异而升入陆军军官学堂。”张一鏖补充的说道。
陆军军官学堂正是现在的陆军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