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3/4)
话之后,他这几天确实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虽然事实已经摆在自己面前,但若是要下定这个决心,还是需要很强大的一股底气才行。
袁肃看得出陈文年的彷徨之态,毕竟陈文年与赵山河不同,赵山河归根结底是一个粗人,脑袋里不会想那么多闲杂的东西。但陈文年却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总要三思慎行。他等了一会儿,见陈文年依旧无从开口,于是缓缓的说道:“其实陈大人今天来此找我,已经可以说明陈大人心中的想法了。如若陈大人不打算脱离二十镇,何必要对这件事如此上心?”
陈文年怔了怔,袁肃这番话当真是一针见血。他再次叹了一口气,终于开口说道:“梓镜,你说的很对,其实你我心里都早就应该有了一个答案了。只不过这件事确实有几分难以取舍的私人感情,所以我才会犹豫至今。”
袁肃笑了笑,说道:“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大人应该早看透这一点才是。”
陈文年跟着笑了起来,随后郑重其事的说道:“既然如此,我现在就给你一个答复,若梓镜你决定脱离二十镇另立行事,我陈文年一定鼎力支持。”
袁肃肃然起来,认真的说道:“多谢陈大人,有陈大人这句话,在下此事足以告成。”
陈文年解决了这个心结,整个人都显得轻松了许多,他继而又问道:“那么,梓镜,你刚才所说的当务之急两件事,其二是什么?”
袁肃有条不紊的说道:“陈大人应该明白,我之所以决定脱离二十镇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沦为地方势力所操控的工具,拥有独立的指挥权,为国家为民族做实际的贡献。至于第二件事,正是我最近才刚刚想明白的一点,也就是我刚才提到有关革命党的事情。”
陈文年微微皱起了眉头,一时还没能弄明白袁肃的打算。
“我想说的第二件事,正是要提防革命势力趁着共和国成立初的这股热浪,别有用心的渗透到我们的军队当中。”袁肃简而言之的说道。
“第一件事是为了防止军阀化,第二件事是为了防止革命化。我算是明白了,梓镜你的意思是要保证我们的独立性,对吗?”陈文年一边点着头,一边恍然的说道。
“陈大人果然是明白人,没错,正是如此。”袁肃欣然的说道。
其实他原本就打算跟陈文年仔细谈论一下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毕竟之前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时,陈文年都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除此之外,七十九标许多军官也都深受革命的感染,这绝对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
他很清楚,中华民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恰恰相反这反而掀起了另外一场更持久、更混乱、更具有破坏性的大革命。
诚实的说,他本人的的确确不反对革命,即便遭到革命党人的刺杀也绝不会诋毁革命真义。但是对于一个想要掌权的人来说,这纯粹是两码事。他不希望革命思想渗透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权力。
正因为之前一直忙着其他事情,转眼之间南北双方已经达成共识,让他错失了太多时间商谈这件事,如今只好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向陈文年挑明问题所在。
陈文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志士,他与七十九标前任标统岳兆麟一样,之所以积极为革命奔走,同时期盼能在革命成功之后平步青云。如今他选择支持袁肃脱离二十镇,事实上同样是为了前途考虑。
因此,他在了解袁肃的用意之后,非但没有任何反对,反而还十分支持。毕竟袁肃成为领导人之后,他肯定也能谋取一个重要职位,若是让革命党人再来搅和,自己的权利同样会受到影响。
“你说的很对,保持我们的独立性这一点很重要,稍后我会跟下面好好谈一谈,希望他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当即,他立刻表态的说道。
得到陈文年的答复,袁肃心里总算畅快了许多,只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牢牢实实掌控滦州的军政大权。
之后,陈文年又询问袁肃到底该如何脱离二十镇,具体又该如何行事?倘若总镇那边严办此事,又该如何应付?
这些问题袁肃之前早有想过,虽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能担保一切顺利,但他依然有一定把握能让这件事蒙混过去。
他告诉陈文年,如果二十镇没有被调回关外,那事情就简单的多。只不过他估测十之八九二十镇还是会被调回关外,到时候自己会找借口让张建功的第三营先走,等二十镇大部队撤的差不多了,再利用与滦州豪绅的关系,将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强留下来。
至于挽留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的借口也好找,可以拿之前石门镇、安山镇的匪患来说事,凭借他与张家的关系,再加上袁氏家族的背景,潘矩楹必然不敢轻易追究,最多是把这件事上报到北京来做处理。
陈文年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万一上报到京城,到时候有人追究下来又该如何应对?若不是袁世凯亲自追究倒好,最怕的就是袁世凯认为袁肃这是胡乱作为,亲自下令严办此事,到时候大家都别想好过。
袁肃知道陈文年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事实上他也担心这一点。有些位高权重的人并不
袁肃看得出陈文年的彷徨之态,毕竟陈文年与赵山河不同,赵山河归根结底是一个粗人,脑袋里不会想那么多闲杂的东西。但陈文年却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人,做出重大决定之前总要三思慎行。他等了一会儿,见陈文年依旧无从开口,于是缓缓的说道:“其实陈大人今天来此找我,已经可以说明陈大人心中的想法了。如若陈大人不打算脱离二十镇,何必要对这件事如此上心?”
陈文年怔了怔,袁肃这番话当真是一针见血。他再次叹了一口气,终于开口说道:“梓镜,你说的很对,其实你我心里都早就应该有了一个答案了。只不过这件事确实有几分难以取舍的私人感情,所以我才会犹豫至今。”
袁肃笑了笑,说道:“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陈大人应该早看透这一点才是。”
陈文年跟着笑了起来,随后郑重其事的说道:“既然如此,我现在就给你一个答复,若梓镜你决定脱离二十镇另立行事,我陈文年一定鼎力支持。”
袁肃肃然起来,认真的说道:“多谢陈大人,有陈大人这句话,在下此事足以告成。”
陈文年解决了这个心结,整个人都显得轻松了许多,他继而又问道:“那么,梓镜,你刚才所说的当务之急两件事,其二是什么?”
袁肃有条不紊的说道:“陈大人应该明白,我之所以决定脱离二十镇的目的,就是不希望沦为地方势力所操控的工具,拥有独立的指挥权,为国家为民族做实际的贡献。至于第二件事,正是我最近才刚刚想明白的一点,也就是我刚才提到有关革命党的事情。”
陈文年微微皱起了眉头,一时还没能弄明白袁肃的打算。
“我想说的第二件事,正是要提防革命势力趁着共和国成立初的这股热浪,别有用心的渗透到我们的军队当中。”袁肃简而言之的说道。
“第一件事是为了防止军阀化,第二件事是为了防止革命化。我算是明白了,梓镜你的意思是要保证我们的独立性,对吗?”陈文年一边点着头,一边恍然的说道。
“陈大人果然是明白人,没错,正是如此。”袁肃欣然的说道。
其实他原本就打算跟陈文年仔细谈论一下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毕竟之前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时,陈文年都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除此之外,七十九标许多军官也都深受革命的感染,这绝对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
他很清楚,中华民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结束,恰恰相反这反而掀起了另外一场更持久、更混乱、更具有破坏性的大革命。
诚实的说,他本人的的确确不反对革命,即便遭到革命党人的刺杀也绝不会诋毁革命真义。但是对于一个想要掌权的人来说,这纯粹是两码事。他不希望革命思想渗透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权力。
正因为之前一直忙着其他事情,转眼之间南北双方已经达成共识,让他错失了太多时间商谈这件事,如今只好趁着这个机会直接向陈文年挑明问题所在。
陈文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志士,他与七十九标前任标统岳兆麟一样,之所以积极为革命奔走,同时期盼能在革命成功之后平步青云。如今他选择支持袁肃脱离二十镇,事实上同样是为了前途考虑。
因此,他在了解袁肃的用意之后,非但没有任何反对,反而还十分支持。毕竟袁肃成为领导人之后,他肯定也能谋取一个重要职位,若是让革命党人再来搅和,自己的权利同样会受到影响。
“你说的很对,保持我们的独立性这一点很重要,稍后我会跟下面好好谈一谈,希望他们也能明白这个道理。”当即,他立刻表态的说道。
得到陈文年的答复,袁肃心里总算畅快了许多,只要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牢牢实实掌控滦州的军政大权。
之后,陈文年又询问袁肃到底该如何脱离二十镇,具体又该如何行事?倘若总镇那边严办此事,又该如何应付?
这些问题袁肃之前早有想过,虽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能担保一切顺利,但他依然有一定把握能让这件事蒙混过去。
他告诉陈文年,如果二十镇没有被调回关外,那事情就简单的多。只不过他估测十之八九二十镇还是会被调回关外,到时候自己会找借口让张建功的第三营先走,等二十镇大部队撤的差不多了,再利用与滦州豪绅的关系,将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强留下来。
至于挽留七十九标其余两个营的借口也好找,可以拿之前石门镇、安山镇的匪患来说事,凭借他与张家的关系,再加上袁氏家族的背景,潘矩楹必然不敢轻易追究,最多是把这件事上报到北京来做处理。
陈文年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万一上报到京城,到时候有人追究下来又该如何应对?若不是袁世凯亲自追究倒好,最怕的就是袁世凯认为袁肃这是胡乱作为,亲自下令严办此事,到时候大家都别想好过。
袁肃知道陈文年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事实上他也担心这一点。有些位高权重的人并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