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节(1/5)
第82章,临危受命
得到了莱因哈特的肯定之后,袁世凯缓缓的点了点头,继而转向段祺瑞问道:“芝泉,如果要收回青岛,你打算如何采取行动?”
这几乎是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向段祺瑞征询国事意见。之前因为各种矛盾和冲突,袁世凯和段祺瑞的关系陷入低谷,不仅相互之间各有所持不肯让退,甚至在私底下的交情也变得十分冷淡。
早在德国方面主动提出归还青岛主权时,段祺瑞便带领陆军部开始策划出兵青岛接受主权的详细方案,而随着国际形势的骤然变化,日本与英国的介入其中。尤其是日本昭然若揭的打算侵占青岛,陆军部的方案也适时的做出了一系列变动。
段祺瑞稍微坐直了身子,不动声色的回答道:“回大总统,陆军部已有确切的军事行动方案。目前我们已经在山东集合了三个师的兵力,分别是山东陆军第一师、第二师和陆军二十八师,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十天时间里,我们还能再从安徽、山西调集三个师的兵力。”
这时,参议处的一名军官忍不住打断的说道:“单单调集部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英国方面已经再三强调前提,我们是不可能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即便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更何况还区区只有六个师的兵力。”
日军两个师团的兵力大约有四万人,中国陆军编制六个师最多只有六万人,当然也有空额的情况,说不定实际情况只有三、四万人。但即便是满打满算的六万人,从武器装备到人员素质都远远不是日本士兵的对手,更何况日本还有强大的海军舰队提供掩护,正面作战显然是没有任何可比性。
袁世凯同样很关注这个问题,既然下定决心要拒绝日本人提出的要求,那势必要考虑到发生最坏的情况。段祺瑞虽然这段时间一直在做准备,可才调集区区六个师的兵力显然是有些让人失望。
要想真正不与日本开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军事上有足够的震慑力,让日本知难而退。
相反,如果在军事上不能展现出足够的实力,日本或许还真会下决心来赌上一把。到时候一旦中日正式开战,不仅无法获得英国军方的支持,甚至还会引发一连串更坏的结果。
段祺瑞没有理会参议处的军官,也没有在乎袁世凯脸色的变化,继续说道:“此次收复青岛,关键并不在山东一线,而是在辽沈一线。目前日本两个师团的兵力全部集合在旅顺基地,我们收复青岛必然是要在日军出兵之前进驻青岛,到时候日本的威胁只会来自旅顺。所以这段时间陆军部更改了之前的方案,已经将主要兵力部署集中在辽沈。”
听完这番话,在场众人这才渐渐释然开来。就连袁世凯的脸色也稍有好看,微微的点了点头表示对这样的安排很认同。
“辽沈一带目前已经部署了多少兵力?”袁世凯问道。
“陆军第十九师、二十师和二十一师全部已经进入备战状态,但是这三个师是东三省仅有的地方驻军,根据初步的讨论并不适合担任应对旅顺日军威胁的主战部队。”段祺瑞正色补充的说道。
“那你可有什么其他的安排?”袁世凯继续追问道。
“就在前天我们陆军部已经想好了详细对策,一则是为了紧急应对来自旅顺的威胁,二则也是出于辽东安全长远的考虑。陆军部决定即刻设立都督东三省军务总署,由徐次长出任此职,负责筹措东三省新增军务大小事宜,并立刻着手编练东三省边防军,加大中央对东三省的军务控制和支持。”段祺瑞郑重其事的说道。
“临时扩编军队可不利于眼下局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扩编部队不是一朝一日能见成效,正所谓远水不救近火,实非万全之策。”有人忧心忡忡的说道。
“我自是知道远水不救近火,但是国防之策原本就是长治方能久安的道理,东三省与俄朝接壤,又兼之有满清遗族死而不僵,势力错综复杂。既是要针对旅顺的日本,索性就趁此机会,一步到位,让中央政府的影响力直接深入其中。至于眼前之困难,同样不容小视,陆军部自认为应该尽快从邻近地区抽调兵力曾驻辽沈,直接面对面应付旅顺的威胁。”段祺瑞镇定自若的说道,说完这番话时,他还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坐在下座的袁肃。
不仅袁肃心中明白,在场大部分人也都很清楚段祺瑞是什么意思。
在青岛问题上,袁肃确实打算插上一手,可问题是他的盘算是趁机浑水摸鱼,见好就收,而不是成为真正与日本军队正面交锋的部队。尽管看上去是被中央政府寄予厚望,是人民的英雄,又是颠覆近代中国历史的大功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日之间不会发生真正的武装冲突,最好就是日本知道中国的决心从而知难而退。
如果日本不肯退让,一旦双方交起手来,那与日军正面相对的部队必然就要承受极大的战争压力。袁肃好歹是有自知之明,他的部队虽然是经过精锐的训练,也保持着日常训练,其战斗力绝对算得上是全北洋军中最好的,可问题是麾下的部队建制不齐全,完全没有任何炮兵单位,同时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绝对不是装备齐全又有实战经验的日军的对手。
硬要与日军进行死拼
得到了莱因哈特的肯定之后,袁世凯缓缓的点了点头,继而转向段祺瑞问道:“芝泉,如果要收回青岛,你打算如何采取行动?”
这几乎是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向段祺瑞征询国事意见。之前因为各种矛盾和冲突,袁世凯和段祺瑞的关系陷入低谷,不仅相互之间各有所持不肯让退,甚至在私底下的交情也变得十分冷淡。
早在德国方面主动提出归还青岛主权时,段祺瑞便带领陆军部开始策划出兵青岛接受主权的详细方案,而随着国际形势的骤然变化,日本与英国的介入其中。尤其是日本昭然若揭的打算侵占青岛,陆军部的方案也适时的做出了一系列变动。
段祺瑞稍微坐直了身子,不动声色的回答道:“回大总统,陆军部已有确切的军事行动方案。目前我们已经在山东集合了三个师的兵力,分别是山东陆军第一师、第二师和陆军二十八师,不仅如此,在未来的十天时间里,我们还能再从安徽、山西调集三个师的兵力。”
这时,参议处的一名军官忍不住打断的说道:“单单调集部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英国方面已经再三强调前提,我们是不可能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即便兵力再多也无济于事,更何况还区区只有六个师的兵力。”
日军两个师团的兵力大约有四万人,中国陆军编制六个师最多只有六万人,当然也有空额的情况,说不定实际情况只有三、四万人。但即便是满打满算的六万人,从武器装备到人员素质都远远不是日本士兵的对手,更何况日本还有强大的海军舰队提供掩护,正面作战显然是没有任何可比性。
袁世凯同样很关注这个问题,既然下定决心要拒绝日本人提出的要求,那势必要考虑到发生最坏的情况。段祺瑞虽然这段时间一直在做准备,可才调集区区六个师的兵力显然是有些让人失望。
要想真正不与日本开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军事上有足够的震慑力,让日本知难而退。
相反,如果在军事上不能展现出足够的实力,日本或许还真会下决心来赌上一把。到时候一旦中日正式开战,不仅无法获得英国军方的支持,甚至还会引发一连串更坏的结果。
段祺瑞没有理会参议处的军官,也没有在乎袁世凯脸色的变化,继续说道:“此次收复青岛,关键并不在山东一线,而是在辽沈一线。目前日本两个师团的兵力全部集合在旅顺基地,我们收复青岛必然是要在日军出兵之前进驻青岛,到时候日本的威胁只会来自旅顺。所以这段时间陆军部更改了之前的方案,已经将主要兵力部署集中在辽沈。”
听完这番话,在场众人这才渐渐释然开来。就连袁世凯的脸色也稍有好看,微微的点了点头表示对这样的安排很认同。
“辽沈一带目前已经部署了多少兵力?”袁世凯问道。
“陆军第十九师、二十师和二十一师全部已经进入备战状态,但是这三个师是东三省仅有的地方驻军,根据初步的讨论并不适合担任应对旅顺日军威胁的主战部队。”段祺瑞正色补充的说道。
“那你可有什么其他的安排?”袁世凯继续追问道。
“就在前天我们陆军部已经想好了详细对策,一则是为了紧急应对来自旅顺的威胁,二则也是出于辽东安全长远的考虑。陆军部决定即刻设立都督东三省军务总署,由徐次长出任此职,负责筹措东三省新增军务大小事宜,并立刻着手编练东三省边防军,加大中央对东三省的军务控制和支持。”段祺瑞郑重其事的说道。
“临时扩编军队可不利于眼下局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扩编部队不是一朝一日能见成效,正所谓远水不救近火,实非万全之策。”有人忧心忡忡的说道。
“我自是知道远水不救近火,但是国防之策原本就是长治方能久安的道理,东三省与俄朝接壤,又兼之有满清遗族死而不僵,势力错综复杂。既是要针对旅顺的日本,索性就趁此机会,一步到位,让中央政府的影响力直接深入其中。至于眼前之困难,同样不容小视,陆军部自认为应该尽快从邻近地区抽调兵力曾驻辽沈,直接面对面应付旅顺的威胁。”段祺瑞镇定自若的说道,说完这番话时,他还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坐在下座的袁肃。
不仅袁肃心中明白,在场大部分人也都很清楚段祺瑞是什么意思。
在青岛问题上,袁肃确实打算插上一手,可问题是他的盘算是趁机浑水摸鱼,见好就收,而不是成为真正与日本军队正面交锋的部队。尽管看上去是被中央政府寄予厚望,是人民的英雄,又是颠覆近代中国历史的大功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日之间不会发生真正的武装冲突,最好就是日本知道中国的决心从而知难而退。
如果日本不肯退让,一旦双方交起手来,那与日军正面相对的部队必然就要承受极大的战争压力。袁肃好歹是有自知之明,他的部队虽然是经过精锐的训练,也保持着日常训练,其战斗力绝对算得上是全北洋军中最好的,可问题是麾下的部队建制不齐全,完全没有任何炮兵单位,同时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绝对不是装备齐全又有实战经验的日军的对手。
硬要与日军进行死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