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节(2/5)
发生一场恶斗。总之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留一手,确保到时候能够先发制人、不拖泥带水。当然,首先还是要尽可能说服田文烈接受这个实事,所以我们在汉口派来的那个人身上也要下一些功夫。”袁肃意味深远的说道。
“如此说来,我们一定要先将汉口派来的人截下来。”郭文远问道。
“是的,必须先截下汉口派来的人。总之这段时间让下面都留心一些,电报的监听工作也要跟进,弄清楚汉口那边的人什么时候到,从哪里走,怎么跟朱泮藻这边接头。”袁肃用强调的语气说道。
“明白,此次事关重大,我等必然亲力亲为。”郭文远郑重其事的答应道。
又聊了一会儿关于采取突袭行动的方案,如何才能做到不惊扰更多的人,又能确保没有漏网之鱼,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控制郑州的局势。这两个月来大致上在郑州城内城外都做了许多准备,行动起来肯定能做到有效率,但毕竟目标众多,不可能保证一个都不剩。
除此之外,陈文年也汇报了目前对近卫军下面那个几个师以及那些师长贴身人员的收买工作,这几乎就是砸钱的事,有时候即便砸出了钱也不见得有成效。
目前能够确认买通的官员不多,而且在军中也都不是什么重要的职务。然而“串通”的官员倒是不少,这些“串通”的官员不会答应协助袁肃,但是偶尔也会透露一些有用的消息,只有当袁肃这边能一鼓作气做到滴水不漏控制大局,他们这些被“串通”的官员才会顺势而为。简单的来说,“串通”的官员也就是拿了钱,然后答应当“墙头草”。
第93章,郑州事变
在整个三月份的上半个月时间里,全国舆论焦点都聚集在北洋内部两军对峙上面。
包括护国军政府也是翘首以盼,希望北洋军自相残杀而造成元气大伤的结果,从而让革命运动能够趁机崛起。无论是蔡锷、唐继尧还是孙中山,在表面上都是打出愿意支持曹锟推动北洋军事改革,至于改革的结果如何都无所谓,反正过河拆桥的事总会有不遗余力的去做。
老百姓们在这场声势的争夺战中,难免不会感到彷徨和没有方向。总之舆论往哪里走,他们的心自然也就偏向哪一边。只是也仅仅是偏向,向他们这样的星斗小民,不管做任何事情在这个国家的大洪流之下都显得沧海一粟。有时候人们会想,革命党当真会把自己当一回事吗?北洋政府亦不过如此?
不过在大潮流之下,人们于情感上多少是难以自持。
正如曹锟所预料的那样,在汉口的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现在不需要依靠任何军事行动,既然他在汉口已经扛旗了这面大旗,新华宫的一百多名国政官员也都表明了立场。再加上中华革命党废寝忘食的宣传造势,反帝制俨然已经成为主流,一下子逆转到占了绝对上风。
在很多外国人眼中,这场上下不一的变革并没有让人感到多么的意外,相反更加切实的反应了中国目前的现状。民心就像是一盘散沙,不仅没有坚定不移的主观立场,更是充满了内部重重的矛盾,所谓的团结早在清朝建立之初就种下了祸根,多民族国家始终难以解决这与生俱来的大麻烦。
上海的几份大报纸和洋报纸是最先开始跟踪报道河南、湖北两军对峙的情况,然而不管是报纸的读者还是撰写报纸的记者,很快就发现一个让人费解的情况。那就是不管他们在报纸上如何渲染如何造势,把南北双方的局势形容得如同水火,大战一触即发,更是有了一些零星的摩擦。可从近卫军组成到今天,足足三个月的时间里,报纸都没有办法在第二天的头版更新“大打出手”的消息。
河南、湖北的情况就是一个僵局,双方陈兵对峙,却迟迟没有动作。
之前两个月里或许可以理解为大军南下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包括后勤物资、军火、后续部队等等,也都是需要时间才能到位。可是即便是为了筹备这些后面的东西,到今天也应该算是一个头了,却仍然不见擦枪走火的情况。
从眼前的局势来看,双方越是纠缠不清,外界只会认为中央政府“做贼心虚”。到头来占优势的仍然是汉口方面的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
民间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在郑州的近卫总司令,又或者是在北京新华宫的袁世凯,当然同样也能认识到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从三月中旬开始,袁世凯便已经有几分沉不住气,就连段祺瑞也觉得河南的事态有些许奇怪。新华宫这边接连的开始派发电文,催问前线情况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
北京发到郑州的电文很快便在几个师长之间传开,对于袁肃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信号,但是并不是什么很危急的信号。同时对于朱泮藻而言,他也觉得是时候向袁肃发难,哪怕汉口那边派遣而来的联络人员迟迟未到,但是如果在这么拖延下去也不知道袁肃会做出什么事。
二十四日这天下午,朱泮藻与一众部下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先秘密将驻扎在城外的第五师分批次调派进城。不过他也料到就算再秘密的安排部队进城,终归这是一场大动作,很容易就能让城中驻扎的袁肃的部队察觉。所以在第五师进城的同时,他还将警卫队先行包围总司令部大院和公馆,然后召集
“如此说来,我们一定要先将汉口派来的人截下来。”郭文远问道。
“是的,必须先截下汉口派来的人。总之这段时间让下面都留心一些,电报的监听工作也要跟进,弄清楚汉口那边的人什么时候到,从哪里走,怎么跟朱泮藻这边接头。”袁肃用强调的语气说道。
“明白,此次事关重大,我等必然亲力亲为。”郭文远郑重其事的答应道。
又聊了一会儿关于采取突袭行动的方案,如何才能做到不惊扰更多的人,又能确保没有漏网之鱼,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控制郑州的局势。这两个月来大致上在郑州城内城外都做了许多准备,行动起来肯定能做到有效率,但毕竟目标众多,不可能保证一个都不剩。
除此之外,陈文年也汇报了目前对近卫军下面那个几个师以及那些师长贴身人员的收买工作,这几乎就是砸钱的事,有时候即便砸出了钱也不见得有成效。
目前能够确认买通的官员不多,而且在军中也都不是什么重要的职务。然而“串通”的官员倒是不少,这些“串通”的官员不会答应协助袁肃,但是偶尔也会透露一些有用的消息,只有当袁肃这边能一鼓作气做到滴水不漏控制大局,他们这些被“串通”的官员才会顺势而为。简单的来说,“串通”的官员也就是拿了钱,然后答应当“墙头草”。
第93章,郑州事变
在整个三月份的上半个月时间里,全国舆论焦点都聚集在北洋内部两军对峙上面。
包括护国军政府也是翘首以盼,希望北洋军自相残杀而造成元气大伤的结果,从而让革命运动能够趁机崛起。无论是蔡锷、唐继尧还是孙中山,在表面上都是打出愿意支持曹锟推动北洋军事改革,至于改革的结果如何都无所谓,反正过河拆桥的事总会有不遗余力的去做。
老百姓们在这场声势的争夺战中,难免不会感到彷徨和没有方向。总之舆论往哪里走,他们的心自然也就偏向哪一边。只是也仅仅是偏向,向他们这样的星斗小民,不管做任何事情在这个国家的大洪流之下都显得沧海一粟。有时候人们会想,革命党当真会把自己当一回事吗?北洋政府亦不过如此?
不过在大潮流之下,人们于情感上多少是难以自持。
正如曹锟所预料的那样,在汉口的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现在不需要依靠任何军事行动,既然他在汉口已经扛旗了这面大旗,新华宫的一百多名国政官员也都表明了立场。再加上中华革命党废寝忘食的宣传造势,反帝制俨然已经成为主流,一下子逆转到占了绝对上风。
在很多外国人眼中,这场上下不一的变革并没有让人感到多么的意外,相反更加切实的反应了中国目前的现状。民心就像是一盘散沙,不仅没有坚定不移的主观立场,更是充满了内部重重的矛盾,所谓的团结早在清朝建立之初就种下了祸根,多民族国家始终难以解决这与生俱来的大麻烦。
上海的几份大报纸和洋报纸是最先开始跟踪报道河南、湖北两军对峙的情况,然而不管是报纸的读者还是撰写报纸的记者,很快就发现一个让人费解的情况。那就是不管他们在报纸上如何渲染如何造势,把南北双方的局势形容得如同水火,大战一触即发,更是有了一些零星的摩擦。可从近卫军组成到今天,足足三个月的时间里,报纸都没有办法在第二天的头版更新“大打出手”的消息。
河南、湖北的情况就是一个僵局,双方陈兵对峙,却迟迟没有动作。
之前两个月里或许可以理解为大军南下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包括后勤物资、军火、后续部队等等,也都是需要时间才能到位。可是即便是为了筹备这些后面的东西,到今天也应该算是一个头了,却仍然不见擦枪走火的情况。
从眼前的局势来看,双方越是纠缠不清,外界只会认为中央政府“做贼心虚”。到头来占优势的仍然是汉口方面的北洋军事改革委员会。
民间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在郑州的近卫总司令,又或者是在北京新华宫的袁世凯,当然同样也能认识到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从三月中旬开始,袁世凯便已经有几分沉不住气,就连段祺瑞也觉得河南的事态有些许奇怪。新华宫这边接连的开始派发电文,催问前线情况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
北京发到郑州的电文很快便在几个师长之间传开,对于袁肃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信号,但是并不是什么很危急的信号。同时对于朱泮藻而言,他也觉得是时候向袁肃发难,哪怕汉口那边派遣而来的联络人员迟迟未到,但是如果在这么拖延下去也不知道袁肃会做出什么事。
二十四日这天下午,朱泮藻与一众部下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先秘密将驻扎在城外的第五师分批次调派进城。不过他也料到就算再秘密的安排部队进城,终归这是一场大动作,很容易就能让城中驻扎的袁肃的部队察觉。所以在第五师进城的同时,他还将警卫队先行包围总司令部大院和公馆,然后召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