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节(3/4)
起码要做到自圆其说。这根本是在考察应试者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就是绝大多数考生畏之如虎的原因……
要知道这时候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在学完四书五经及相关著述后,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八股文上,整曰里诵高头讲章、背程文窗稿,不看三通四史,不知秦皇汉武,脑袋早如花岗岩一般僵硬,让他们去随机应变,还不如让老母猪上树来得现实。
而郑青鸾一旦破题,找到了官窍,就马上显现出她的优势来!她的脑袋不仅不僵化,相反还很灵活。她也不会拘泥固有的观点,因为后世的的结论似乎更精辟。所以她很容易便将本不相干的两句话扯到一起……这种联想能力本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在一群拘泥不化的读书人中,就显得有些特别!
这次多亏了她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不受束缚的思维能力。
而这种特质的天敌,就是死板教条的八股文,如果沉迷于应试文章,久而久之,消涨之间,便会与大多数书生一样,古板迂腐,百无一用。
此刻的郑青鸾清醒的意识到这个问题!
她自身也有许多缺点,还需要用繁重的课业,来磨练心性,才能将身上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这些缺点除去;还需要将所学的课本扩展到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以历代大家的智慧与心得,来增强心智。
心性与心智的锤炼,才能使内心真正强大起来。而真正强大的心灵,是不会受到任何外物干扰的。到时候读再多的八股文,也不会再改变她的性格。
写完了破题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承题起讲、题中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最后成篇大束。半个多个时辰后,一篇洋洋洒洒,花团锦簇的文章便落在稿纸之上。
等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截对是否整齐,对结构进行了微调。还要将一些华而不实的词语删去,使文章更加体制朴实、书理纯密。
最后再从头默读几遍,直到读起来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这才勉强满意。
郑青鸾长长的舒了口气,坐直了身子,张开双臂伸伸懒腰,心中暗道:‘虽然心里有东西,也有许多想法,但是写出来后还是感觉有些不能尽述其意,遣词造句还要多加练习才行啊!’
要让那些还在苦思破题的人知道了郑青鸾的想法,还不得糊她一脸血啊!要知道她根本没正经学过作时文,完全是拿着例文自个琢磨出来的!能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能太过的吹毛求疵。
科举之难,郑青鸾到现在才算真正的体会到了,要不是她是两世为人,在前世便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而后又用应试的办法去教导学生,那么这一世,她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科举的。
虽然前世那些经历并不值得夸耀,但在吸收知识、总结规律、摸清考点方面,她都有着专家级的经验。当郑青鸾一拿到时文例文,就体会到八股文不是唐诗宋词那种随意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国家用来取士的议论文体时。她便敢笃定,就像高考写作文一样,这样的文章有着很强的技巧性在里面。所以临考的这些天,她通过大量的阅读大家程文,摸索出规律,什么样的文章格式,什么样的破题承接,才是好文章。而内容怎样安排比较充实,每股如何做才能符合音韵,等等,诸如此类都做了总结。比如在格式上用正格不用变格,力求每股正反虚实深浅相间,力求井然有序等等。
每个细节都考虑进去了!而细节决定成败,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这次牛刀小试一下,效果果然不错,反复读过几遍,郑青鸾敢笃定这篇文章可以在任何考官手下考出好名次了!
这才做最后一遍检查,看看有没有犯帝讳、圣讳。等完全确认无误了,才一笔一划用馆阁体往答题卷上抄写。
而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绝不是说说而已,不仅字体是馆阁体,而且字迹大小,用墨浓淡,都要注意。要书写的端庄整丽、一丝不苟。
这次院试在京城,郑青鸾可不敢随意敷衍,多少人眼睛盯着呢!丢不起人啊!要想在这么多精英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她不敢有丝毫马虎!
整个考试一旦进入状态,就完全忘记了外物,仿佛天地间就只剩下他的一人一桌。当终于写完这篇五百字时文的最后一笔时,正好时未酉之交,只听一声梆子响,放牌的时刻到了。
只见考场门缓缓打开,一些个已经交卷考生便收拾东西出去,过不一会儿,门又关上了,下次放牌就得等到一个时辰以后了……现在正是夏日,天长,即使时候晚些,也不打紧。因为考舍是不准点灯的,所以在天黑前必须交卷。
不过对郑青鸾来说,一首试贴诗显然比时文轻松多了的了。虽然不可能抄袭另一个时空的诗词,因为它是限定了题目的。但好的诗句改头换面后,未尝不能用。甚至不需要太过雕琢,只要合辙押韵,符合格式就行。
一看题目是‘阴阴夏木啭黄鹂’,便想起全诗来: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只要顺着这个意境作一首五言八韵诗既可,一点刁难的意思都没有。
看来李大人也担心
要知道这时候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在学完四书五经及相关著述后,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八股文上,整曰里诵高头讲章、背程文窗稿,不看三通四史,不知秦皇汉武,脑袋早如花岗岩一般僵硬,让他们去随机应变,还不如让老母猪上树来得现实。
而郑青鸾一旦破题,找到了官窍,就马上显现出她的优势来!她的脑袋不仅不僵化,相反还很灵活。她也不会拘泥固有的观点,因为后世的的结论似乎更精辟。所以她很容易便将本不相干的两句话扯到一起……这种联想能力本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在一群拘泥不化的读书人中,就显得有些特别!
这次多亏了她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不受束缚的思维能力。
而这种特质的天敌,就是死板教条的八股文,如果沉迷于应试文章,久而久之,消涨之间,便会与大多数书生一样,古板迂腐,百无一用。
此刻的郑青鸾清醒的意识到这个问题!
她自身也有许多缺点,还需要用繁重的课业,来磨练心性,才能将身上的浮躁和投机取巧的这些缺点除去;还需要将所学的课本扩展到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以历代大家的智慧与心得,来增强心智。
心性与心智的锤炼,才能使内心真正强大起来。而真正强大的心灵,是不会受到任何外物干扰的。到时候读再多的八股文,也不会再改变她的性格。
写完了破题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承题起讲、题中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最后成篇大束。半个多个时辰后,一篇洋洋洒洒,花团锦簇的文章便落在稿纸之上。
等写完之后,检查一下截对是否整齐,对结构进行了微调。还要将一些华而不实的词语删去,使文章更加体制朴实、书理纯密。
最后再从头默读几遍,直到读起来音调和谐,朗朗上口,这才勉强满意。
郑青鸾长长的舒了口气,坐直了身子,张开双臂伸伸懒腰,心中暗道:‘虽然心里有东西,也有许多想法,但是写出来后还是感觉有些不能尽述其意,遣词造句还要多加练习才行啊!’
要让那些还在苦思破题的人知道了郑青鸾的想法,还不得糊她一脸血啊!要知道她根本没正经学过作时文,完全是拿着例文自个琢磨出来的!能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不能太过的吹毛求疵。
科举之难,郑青鸾到现在才算真正的体会到了,要不是她是两世为人,在前世便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而后又用应试的办法去教导学生,那么这一世,她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科举的。
虽然前世那些经历并不值得夸耀,但在吸收知识、总结规律、摸清考点方面,她都有着专家级的经验。当郑青鸾一拿到时文例文,就体会到八股文不是唐诗宋词那种随意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国家用来取士的议论文体时。她便敢笃定,就像高考写作文一样,这样的文章有着很强的技巧性在里面。所以临考的这些天,她通过大量的阅读大家程文,摸索出规律,什么样的文章格式,什么样的破题承接,才是好文章。而内容怎样安排比较充实,每股如何做才能符合音韵,等等,诸如此类都做了总结。比如在格式上用正格不用变格,力求每股正反虚实深浅相间,力求井然有序等等。
每个细节都考虑进去了!而细节决定成败,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这次牛刀小试一下,效果果然不错,反复读过几遍,郑青鸾敢笃定这篇文章可以在任何考官手下考出好名次了!
这才做最后一遍检查,看看有没有犯帝讳、圣讳。等完全确认无误了,才一笔一划用馆阁体往答题卷上抄写。
而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绝不是说说而已,不仅字体是馆阁体,而且字迹大小,用墨浓淡,都要注意。要书写的端庄整丽、一丝不苟。
这次院试在京城,郑青鸾可不敢随意敷衍,多少人眼睛盯着呢!丢不起人啊!要想在这么多精英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她不敢有丝毫马虎!
整个考试一旦进入状态,就完全忘记了外物,仿佛天地间就只剩下他的一人一桌。当终于写完这篇五百字时文的最后一笔时,正好时未酉之交,只听一声梆子响,放牌的时刻到了。
只见考场门缓缓打开,一些个已经交卷考生便收拾东西出去,过不一会儿,门又关上了,下次放牌就得等到一个时辰以后了……现在正是夏日,天长,即使时候晚些,也不打紧。因为考舍是不准点灯的,所以在天黑前必须交卷。
不过对郑青鸾来说,一首试贴诗显然比时文轻松多了的了。虽然不可能抄袭另一个时空的诗词,因为它是限定了题目的。但好的诗句改头换面后,未尝不能用。甚至不需要太过雕琢,只要合辙押韵,符合格式就行。
一看题目是‘阴阴夏木啭黄鹂’,便想起全诗来: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只要顺着这个意境作一首五言八韵诗既可,一点刁难的意思都没有。
看来李大人也担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