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 第257节(2/3)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事机泄漏,远在襄阳附近水域的梁国兵马危险了!
拓跋弘毅急忙发信去知会将军纥骨久,然而水长路远,多半是赶不及了。
急信发出之后,拓跋弘毅独自站在宫殿中,忽然发现自己双手在轻微颤抖,忙改为攥紧拳头,好半响没能恢复平静。
昨夜洛州损失精兵数万,眼看跟随纥骨久南下的十万精兵也要不保,他的心在滴血!
可这还不是最麻烦的。
最麻烦的乃是,这些都是从他最信重的部族中调来的精兵,纥骨氏、达奚氏、丘敦氏、步六孤氏……
一战而损其部众中半数青壮,他要如何面对这些部族?而这些坚定支持他的部族力量大减之后,独孤氏是否会卷土重来?
拓跋弘毅感到头中一阵阵发紧发痛,按着桌面,无力地滑坐下来。
拓跋弘毅所算的时间不错,当日正是纥骨久率领十万梁兵,藏在周国战船中,要闯襄阳附近水路的关键时刻。
为了给水路的兵马打掩护,原本占据上庸郡的吐谷浑,只留三万人马守城,率剩余十七万兵马东行,与襄阳城外原本的梁国兵马一起,两面夹击襄阳城。
而襄阳城的守兵顽抗奋战,周国皇帝亲自坐镇的中路大军也亮出了骑兵,与梁国大军几度冲杀。
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襄阳城外的护城河里,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至日暮时分,双方已经疲惫不堪,却见江上二百艘周国战船浩浩荡荡、旌旗蔽天而来。
吐谷浑一见,知是自己人,不禁心头一喜——周国皇帝不知内情,自然会放周国的战船岸边停靠。等到船上士卒下来,与他们里应外合,正可以将周国兵马一网打尽。
然而那江上的二百艘战船,一部分仍旧快速行来,另一部分却越行越慢,依照水流的方向应该南下,但挂满的风帆却让大船几乎停滞。
哪怕是岸上旱鸭子的梁兵也看出不对来了——既然要船快行,逆风之时为何要挂满风帆呢?
眼见前面的战船已经靠岸,后面的战船却还在江心不动。
吐谷浑还未看出端倪,忽然间岸上箭发,竟是冲着江上的周国战船而去的。
带着火的箭落在大船风帆之上,借着风势立时便熊熊燃烧起来。
“不好!周国皇帝识破了!”吐谷浑想不到是内应搞鬼,只当是哪里漏了破绽,忙急催大军冲锋,想要为船上的梁国士卒争取下船的机会。
然而周国中路大军沉稳精良,侧翼又灵活机动,仗着地利,叫梁国大军一时难以突破。
而江上的百艘战船纷纷中箭,几乎连成了一片火海。
早在动手之前,原本载着梁国士卒的战船中,在底仓踩桨的周国水军已经潜水而出。
等到船上着火,这些梁国士卒只有一万水军,九万都是骑兵,在江面上见火起,根本不知如何是好,慌乱之中有的跌落战船死在甲板上,有的被火吞噬,有的落入水中、却不会凫水而死,少数的水军则被岸上的周国士卒以利箭射
死。
如果说这两日城外的激战,染红了护城河;此时这一场大战,却是染红了浩浩沔水。
血光与火光辉映,屠杀与毁灭相伴,正是战争的本质。
皇帝穆明珠站在高台之上,于众将簇拥下,遥望这一场大胜,毫无喜色,唯有沉沉一叹。
第240章
交战中的梁国士卒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主将吐谷浑雄却明白大事不妙。
借周国战船南下的十万骑兵死在眼前,皇帝拓跋弘毅的宏图大计便缺了最重要的一环。
无法过江,这一次的南下与此前几次又有什么不同?
吐谷浑雄自己作为主将,心中已乱,以为周国皇帝看破了梁国的计划,更不知对方还有什么后招等着,眼见江上的梁兵再救不得,只得鸣金收兵,后撤二十里暂且安营扎寨,等待皇帝拓跋弘毅的下一步指示。
谁知却有快马从上庸郡而来,急报道:“大将军,不好了!上庸郡被夺!”
吐谷浑雄大惊,若是上庸郡被占,等于是断了他这十七万大军的后路,若是对方与襄阳周兵合力攻打过来,他在中间是腹背受敌;而且上庸郡关系到大军的后勤补给,不能有失。
“守城将领呢?”吐谷浑雄一面召集士卒,一面上马,问道:“上庸郡来的是哪路兵马?”
今日四方斥候所报,周国附近全部的兵力都调来襄阳来,哪里冒出来的一支大部队、能夺了他三万守兵的上庸郡?
“那兵马说来奇怪,竟是从水路来的!”来使报道:“守城的将领没能活下来,左右亲兵说对战所见,为首的仿佛是原本上庸郡的左将军齐云。”
听到齐云的名字,吐谷浑雄猛地眯了眯眼睛。
竟然是上庸郡原本的守兵去而复回,他们要在城中安排内应原也容易,有人在内制造混乱、打开城门,齐云再领兵从外杀入,他留下的守兵便乱了阵脚。
“从水路?”吐谷浑雄更觉奇怪,今日不曾见有襄阳方向的大量战船西行。
“这正是奇怪之处!他们竟是从北边来的!”
上庸郡之北,乃是梁国。
齐云领兵
拓跋弘毅急忙发信去知会将军纥骨久,然而水长路远,多半是赶不及了。
急信发出之后,拓跋弘毅独自站在宫殿中,忽然发现自己双手在轻微颤抖,忙改为攥紧拳头,好半响没能恢复平静。
昨夜洛州损失精兵数万,眼看跟随纥骨久南下的十万精兵也要不保,他的心在滴血!
可这还不是最麻烦的。
最麻烦的乃是,这些都是从他最信重的部族中调来的精兵,纥骨氏、达奚氏、丘敦氏、步六孤氏……
一战而损其部众中半数青壮,他要如何面对这些部族?而这些坚定支持他的部族力量大减之后,独孤氏是否会卷土重来?
拓跋弘毅感到头中一阵阵发紧发痛,按着桌面,无力地滑坐下来。
拓跋弘毅所算的时间不错,当日正是纥骨久率领十万梁兵,藏在周国战船中,要闯襄阳附近水路的关键时刻。
为了给水路的兵马打掩护,原本占据上庸郡的吐谷浑,只留三万人马守城,率剩余十七万兵马东行,与襄阳城外原本的梁国兵马一起,两面夹击襄阳城。
而襄阳城的守兵顽抗奋战,周国皇帝亲自坐镇的中路大军也亮出了骑兵,与梁国大军几度冲杀。
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襄阳城外的护城河里,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至日暮时分,双方已经疲惫不堪,却见江上二百艘周国战船浩浩荡荡、旌旗蔽天而来。
吐谷浑一见,知是自己人,不禁心头一喜——周国皇帝不知内情,自然会放周国的战船岸边停靠。等到船上士卒下来,与他们里应外合,正可以将周国兵马一网打尽。
然而那江上的二百艘战船,一部分仍旧快速行来,另一部分却越行越慢,依照水流的方向应该南下,但挂满的风帆却让大船几乎停滞。
哪怕是岸上旱鸭子的梁兵也看出不对来了——既然要船快行,逆风之时为何要挂满风帆呢?
眼见前面的战船已经靠岸,后面的战船却还在江心不动。
吐谷浑还未看出端倪,忽然间岸上箭发,竟是冲着江上的周国战船而去的。
带着火的箭落在大船风帆之上,借着风势立时便熊熊燃烧起来。
“不好!周国皇帝识破了!”吐谷浑想不到是内应搞鬼,只当是哪里漏了破绽,忙急催大军冲锋,想要为船上的梁国士卒争取下船的机会。
然而周国中路大军沉稳精良,侧翼又灵活机动,仗着地利,叫梁国大军一时难以突破。
而江上的百艘战船纷纷中箭,几乎连成了一片火海。
早在动手之前,原本载着梁国士卒的战船中,在底仓踩桨的周国水军已经潜水而出。
等到船上着火,这些梁国士卒只有一万水军,九万都是骑兵,在江面上见火起,根本不知如何是好,慌乱之中有的跌落战船死在甲板上,有的被火吞噬,有的落入水中、却不会凫水而死,少数的水军则被岸上的周国士卒以利箭射
死。
如果说这两日城外的激战,染红了护城河;此时这一场大战,却是染红了浩浩沔水。
血光与火光辉映,屠杀与毁灭相伴,正是战争的本质。
皇帝穆明珠站在高台之上,于众将簇拥下,遥望这一场大胜,毫无喜色,唯有沉沉一叹。
第240章
交战中的梁国士卒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主将吐谷浑雄却明白大事不妙。
借周国战船南下的十万骑兵死在眼前,皇帝拓跋弘毅的宏图大计便缺了最重要的一环。
无法过江,这一次的南下与此前几次又有什么不同?
吐谷浑雄自己作为主将,心中已乱,以为周国皇帝看破了梁国的计划,更不知对方还有什么后招等着,眼见江上的梁兵再救不得,只得鸣金收兵,后撤二十里暂且安营扎寨,等待皇帝拓跋弘毅的下一步指示。
谁知却有快马从上庸郡而来,急报道:“大将军,不好了!上庸郡被夺!”
吐谷浑雄大惊,若是上庸郡被占,等于是断了他这十七万大军的后路,若是对方与襄阳周兵合力攻打过来,他在中间是腹背受敌;而且上庸郡关系到大军的后勤补给,不能有失。
“守城将领呢?”吐谷浑雄一面召集士卒,一面上马,问道:“上庸郡来的是哪路兵马?”
今日四方斥候所报,周国附近全部的兵力都调来襄阳来,哪里冒出来的一支大部队、能夺了他三万守兵的上庸郡?
“那兵马说来奇怪,竟是从水路来的!”来使报道:“守城的将领没能活下来,左右亲兵说对战所见,为首的仿佛是原本上庸郡的左将军齐云。”
听到齐云的名字,吐谷浑雄猛地眯了眯眼睛。
竟然是上庸郡原本的守兵去而复回,他们要在城中安排内应原也容易,有人在内制造混乱、打开城门,齐云再领兵从外杀入,他留下的守兵便乱了阵脚。
“从水路?”吐谷浑雄更觉奇怪,今日不曾见有襄阳方向的大量战船西行。
“这正是奇怪之处!他们竟是从北边来的!”
上庸郡之北,乃是梁国。
齐云领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