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74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苏轼一歪头思索:“这难道不与运河漕运重复吗?”
    明远一笑:“可以两手抓嘛!”
    在他看来,修筑公路与漕运并不冲突。
    漕运的运力强大,成本低廉,但是速度缓慢,到了北方运河还时常受到运河水位较低,或者冬季河面上冻的阻碍。
    今日他观察扬州城中的商贩货运,还都是以本地附近出产的小商品和农产品为主。路旁商铺里的大宗货物则以通过大运河运输南下的北方货物和跨江运到此处江南出产为主。
    也就是说,小件商品与农产品运不远,而大宗货物运输的时效性较低,摆在各家商铺里的货品,以丝、绢、粮、油、茶、木炭等为主,生鲜果蔬与手工制品都极少见。
    如果能在水运之外,再辅以一条专门运货的“高速”公路,运输重量较轻的货物和需要时效性的货物,作为运河的补充,想必能够更好地促进南北方的货运交通。
    他这样一解释,苏轼才恍然大悟,忙又问:“远之,那第二件呢?”
    “我想要在各地之间建立一个‘邮递’生意,代为寄送信件和物品。比现在四处托人寄信捎带要强不少。”
    北宋的“邮递”,真是明远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一项。
    “邮递”信件或是寄送物品,在这个时代,要么需要求告可靠的亲朋同乡,趁他们出行的时候赶紧捎带上一封。
    官府这边,也有所谓的“马递”、“驿递”,但马递的内容仅限于紧急的消息,驿递则负责传送从朝中颁发到各地的朝报邸报与文件等。
    此外,官府也有在各地之间运输各种物品的需要,这却往往通过征发民伕,让普通百姓服役来完成。
    而明远所想的,正是后世的“邮政”系统和“快递”公司,以民间的方式,组织起可靠的信息流动和货物运输。到时候,不仅民间有可靠的投递信件渠道,官府或许也可以考虑直接“购买”民间的服务,以避免征发百姓服役。
    明远的一番话,种师中还听不太懂,小朋友表现得云里雾里的。而苏轼却是肃然起敬,而且迅速表现出孩子气的“愀然不乐”。
    “远之在扬州,想的都是有关百姓生计的大事。而某却只晓得游山玩水。”
    明远只好安慰:“子瞻公在扬州多填几首词就好啦!”
    苏轼揪着胡子,心思立即被引到了别的事情上:“填词?哦,某都还从来没填过词呢。”
    明远顿时一呆,这时才想起来:苏轼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宋词大家,但他是从熙宁五年还是熙宁六年才开始填词的。
    他只好鼓励苏轼几句:“如今词风偏缠绵婉约,豪放大气的唯有范文正公的《渔家傲》等寥寥几篇,若是苏公有意填词,或许能开一时之风气,为词坛带来新气象也未可知呢?”
    苏轼的心思立即被明远转去了填词这件事上,当真开始认真考虑转变词风的事。
    而种师中小朋友则望着明远,诡异地笑笑,拖长声音问:“明师兄如此着急想要建立‘邮递’生意……是否因为有‘欲寄彩笺兼尺素’之人,却‘山长水阔知何处’2呢?”
    明远冲他睁大了眼睛,差点就说出口:“你明知道……”
    他现在基本能确定,他与种建中之间的三年之约,种师中这个小鬼头一定是在旁边的大车里听见了的。
    所以自己这次南下杭州,不知道算不算是带了未来的小叔子一道南下。
    如今种师中在席上,将胸一挺,满脸都写着“师兄放心”“我要代替阿兄好好照顾你”的表情,明远却很想立即找个地洞钻进去。
    要建立“邮政系统”、“快递公司”,他确实是为了“夹带私货”,本意就是想要与种建中顺利地鸿雁传书。
    当然,这可不只是为了“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是他希望能把自己在南方的所有发明,所有对西军有用的想法,都及时传递到种建中那里。
    另外,西北战场上刀剑无言,明远心里亦是担忧,能早一刻得到种建中在西军中的平安信,总是好一点。
    当然,也要把自己和种师中的进展及时给种建中递过去,让他后顾无忧。
    于是明远重重地咳嗽了两声,故意当着种师中的面自言自语:“到杭州之后,我是先雇佣一位当地的厨子,还是从汴京或者扬州这里聘一位过去呢?”
    他手指在驿馆的桌面上轻轻敲敲,赞道:“扬州这里的厨子,看起来也很不错哦!”
    种师中顿时喜笑颜开,眼里光芒四射,表情雀跃地说:“都行,明师兄,都行!”
    *
    第二天,史尚已经将他旧日在汴京“经理训练营”里认得的一位可靠管事带到了明远面前。
    明远问过,知道对方姓冯,便笑着点头,道:“冯管事。”
    冯管事向明远拱手行礼,同时震惊于明远的年轻,一句“东翁”就没能叫出口,嗫嚅了半日,才道:“……郎君。”
    “冯管事无须拘束。想必你已经从史尚那里听说了,为我打理产业,每年的底薪是300贯,另有按照业绩计算的分成奖金——这份薪酬,我相信是绝对优厚的。”
    冯管事连连点头,表示这是他入行以来,所听闻的最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