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74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优厚的一份薪资。
    “但是——”
    明远望着冯管事大喜过望的笑脸,缓缓放冷了表情,认真地强调:“如果你所打理的产业时,存在账目上的严重差错,甚至是贪污纳贿,化公为私……那么对不住,我可以保证,这么优厚的薪资你这辈子再也拿不到了。”
    明远既然下决心将自己的“物流”运输中心设在扬州,就必须在这里雇佣几个可靠人手,远程控制。
    所以他采用的是“高薪养廉”的方法,给予员工最为优厚的待遇,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犯错”的后果。
    果然,冯管事的脸色变了变,再看向明远的眼光里便多了几分尊敬与郑重,连声称是。
    明远当即放缓脸色,笑眯眯地开口:“那好,我们来商量一下怎么做这‘邮政’与‘快递’业务吧!”
    第158章 千万贯
    明远与苏轼、种师中一行人从扬州出发, 由瓜州渡口渡江,京口上岸。
    由于“钟山只隔数重山”的缘故,苏轼受了种师中的撺掇, 与明远等人一起绕道江宁,在那里访古探幽, 去看了“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石头城, 也去了“乌衣巷口夕阳斜”的金陵故都。
    一番嬉游之后, 一行人自陆路往杭州缓缓而去。
    明远白天时候多半陪伴苏、种两人一道游览, 顺便考察物产、物价及行市。
    到了晚间,他自有商业规划要做。
    这一路上, 明远一直在思索:此前他在汴京靠100万贯就构筑起来一爿颇为像样的产业。
    如今他南下杭州, 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将在京城中已有的生意原样搬过来。但“生意搬家”可绝不能是简简单单地复制一份, 又要看当地的原料、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才能够因地制宜, 让他的产业不至于像是南橘北枳一样,一挪地儿就全变味了。
    明远名下的产业之中, 必须带来的是刻印社和报社。
    活字印刷术在汴京的大获成功, 令明远很有底气,让这两项产业成为他手中的重要工具。
    其他产业, 诸如瓦舍和酒楼,可以考虑在本地收购。
    玻璃生产,显然要视当地原材料的情况才能决定;而用石炭生产的蜂窝煤则要看本地百姓对这种新型燃料的接受程度。
    对了——
    早先他向苏轼提过的“邮递”生意,由于冯管事的加盟, 如今已经规划好要在数个重要城市试点:京兆府、洛阳、汴京、扬州、江宁和杭州。
    地理位置较为核心的扬州, 被选中作为“邮递”行业的中心。
    以扬州为中心, 分别向京兆府、洛阳、汴京、江宁和杭州的邮递线路已经开始试点。
    目前为了避免沿路缴纳路税, 明远的策略是:在试点阶段, 只投递信件,不带货物,也不捎带钱财一类的贵重物品——只带书信。
    他想要看看这个时空的居民对邮递系统的市场需要有多大,另外人们愿意为这种传递信件的服务花多少钱。
    从目前冯管事的反馈来看,扬州城中,在这件事上愿意花几个钱的大有人在。如果能让信件又快又安全地寄到地头,愿意支出一定费用似乎已经成了世人的共识。
    只是这愿花的钱有多也有少。商人们为了得到临近几座大城市的商讯,不惜多花个三五十文,只希望信件能够早一天到达。
    甚至还有外地的商人提出想要每天从汴京将《汴梁日报》“快速邮寄”到扬州等地来的。
    而普通百姓则对“时效性”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只要能将信件带到就行。他们愿出的钱也很少,通常只是两三文、一两文。
    这与明远的预期相符。
    现下他需要做的,是在计划开办邮递业务的几个城市里开设店铺,另一方面他又打算向王雱建议,通过这些“邮递机构”向各处官府统一缴纳“过税”,以“扑买”税额的方式从官府处获得“集体缴税权”,也就是“包税”。
    获得了“集体缴税权”之后,明远就可以将这些税金作为“费用”,平摊进每一份寄送货物的货物之中。
    这样一来,寻常百姓寄送物品可以免去繁琐的缴纳路税的过程。单只这一项,想必就能吸引很多人使用“快递”服务。
    另外,洛阳、汴京、扬州、杭州等地都还好,唯有京兆府到洛阳道路上治安问题比较突出。明远已打算招募一些人手,专门搞货运安保公司,或者叫“镖局”。这些信件明远也已经发出去,托京兆府的牙人程朗替他物色人物。
    要不了多久,明远名下的“邮政”和“快递”两条线的业务就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他自己预估的前期投入费用是20万贯,将来将业务向整个宋境铺开的时候,这个金额估计会增加到80万贯。
    1127对这样一笔回报率不知怎样的生意尚未提出什么异议。
    但如果试验方真的要刁难,明远便打算祭出那个“万金油”理由——“千金难买我高兴”:
    费这么大力气在宋境内建立“邮递”系统,明远私心里其实只是想给种建中写信,并且让种建中能及时收到他的信罢了。
    除了规划他的“邮递”业务版图,明远还有一点需要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