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32节(2/2)
瓷盘在海事茶馆里进进出出已经好几日了,还真的没有见过任何一人对他这枚瓷盘如此惊叹过。
只听明远对戴朋兴继续交代:“请他们帮我打听一种,名叫苏麻离青的染料。”
第217章 千万贯
戴朋兴与劳忠实听见“苏麻离青”这个名字, 都很惊讶。
只见明远想了想,又说:“或许是发音相近的名字,叫‘苏勃泥青’, 也说不定。老戴你替我去问问。”
见到明远兴致如此之高,戴朋兴应了一声, 马上就要出门。
明远却赶紧将他叫住:“抱歉抱歉, 我忘了看时间,很快就要六点了, 你都到了‘下班’时间,我可不能再支使你干活了。”
他又笑着转头望向劳忠实, 道:“劳兄这件事着急吗?明日再问可还来得及?”
劳忠实茫然地摇摇头:他已经在这海事茶馆里混迹了这好几天了,耽搁一个晚上,自然是不着急的。
明远便笑着邀劳忠实重新入座:“既然如此,那你我不妨再随意聊聊。”
他望着局促不安坐定的劳忠实, 笑着问:“方才劳兄说是江西浮梁县人, 莫不是住在景德镇上吧?”
劳忠实又是一惊, 将双眼睁圆,结结巴巴地问:“小……小郎君去过我们那儿?”
明远微笑着摇摇头:“不曾亲至, 但久仰大名。”
劳忠实偷偷看了一眼戴朋兴,只见戴朋兴脸上也有些迷惘之色。劳忠实便再也没能忍住, 偷偷伸出手,挠了挠后脑。
明远见了便暗叹:如今北方诸窑名声在外。而后世赫赫有名的“瓷都”, 如今只怕还只是一个藉藉无名的小镇子。
“两位, 如今天下名窑,以哪家为尊?”
明远状似闲聊般问坐在对面的戴朋兴与劳忠实。
“定窑——”
戴朋兴给出答案。
“钧窑——”
劳忠实几乎同时作答。
两人的答案并不一样, 各自开口之后便相互看了一眼。
明远索性将身体向椅背上一靠, 抱着双臂, 微仰起头,在脑海中迅速回想——
后世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
据传汝窑兴盛二十年便遇上了“靖康之变”,算起来现在应该还未兴起。
官窑的产出向来为皇家所垄断,民间轻易见不到,对后世的影响要大过当时。
哥窑神秘莫测,后世甚至无法确定它存续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只有几件表面布满“金钩铁线”的珍贵瓷器传世。
所以五大名窑为世人所熟知的,如今只有“色如霜雪”的定窑,和“窑变万千”的钧窑。
但很明显,这两座窑所出产的瓷器,多为士大夫和贵族所喜爱,因此也非常昂贵。
民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的说法,套用在定窑身上据说也适用。而辽人与高丽的贵族也都以拥有一件钧窑和定窑瓷器为荣。
想到这里,明远突然坐直身体,眼中流露热切,开口问戴朋兴与劳忠实:“那么……夷人海商最青睐的是哪一种瓷器?”
“这——”
戴朋兴与劳忠实相互看了一眼,都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
“夷人海商……从我们那里买入的瓷器……还挺多。”
劳忠实老实巴交地回答,他只陈述事实,但却避开了类似“最青睐”这样的评价。
“福州与泉州,在距离海港不远的地方都设了窑厂,专门出产卖给夷人海商的瓷器。”
戴朋兴补充了一句。他昔日曾经在沿海一带跑船,对各地的情况很了解,自然也知道瓷器是向夷人海商出口商品中的“大头”。
“但是……”
戴朋兴与劳忠实相互看看,都道:“卖给夷人海商的瓷器……大多卖得很便宜,以粗瓷或者是最简单的纯白釉为主。”
戴朋兴补充:“这是各自审美不同罢了。夷人海商大多喜欢色调明快的,我就遇上过一个海商,嫌我们这里最好的龙泉瓷太过素雅了,颜色不好看,器型也和他们惯用的不大一样……”
明远:啊这……
龙泉窑以仿柴窑起家,如今已经能将“雨过天青釉”做得炉火纯青,釉质宛若青玉一般。
却偏偏不对夷人海商的胃口。
“所以我们虽然大量出口瓷器给夷人,但却只是赚着窑工们靠劳力堆起的一点微薄利利润?”
答案虽然很扎心,但戴朋兴与劳忠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他们都见到明远那对秀雅的眉头紧紧锁起,忽尔又舒展开。
明远在两人面前自如地舒展一下身体,脸上重新浮出笑容,道:“这不着急,让我们先找到‘苏麻离青’再说。”
他记起自己本时空的历史上,来自中国的瓷器,可是曾经一度风靡西方,令所有人为之倾倒的。几百年后都能做到的事,没理由现在做不到。
这般想着,明远瞅了一眼墙上悬挂的自鸣钟。
时针已经快要指向正下方。六点整海事茶馆就该打烊了。
只听明远对戴朋兴继续交代:“请他们帮我打听一种,名叫苏麻离青的染料。”
第217章 千万贯
戴朋兴与劳忠实听见“苏麻离青”这个名字, 都很惊讶。
只见明远想了想,又说:“或许是发音相近的名字,叫‘苏勃泥青’, 也说不定。老戴你替我去问问。”
见到明远兴致如此之高,戴朋兴应了一声, 马上就要出门。
明远却赶紧将他叫住:“抱歉抱歉, 我忘了看时间,很快就要六点了, 你都到了‘下班’时间,我可不能再支使你干活了。”
他又笑着转头望向劳忠实, 道:“劳兄这件事着急吗?明日再问可还来得及?”
劳忠实茫然地摇摇头:他已经在这海事茶馆里混迹了这好几天了,耽搁一个晚上,自然是不着急的。
明远便笑着邀劳忠实重新入座:“既然如此,那你我不妨再随意聊聊。”
他望着局促不安坐定的劳忠实, 笑着问:“方才劳兄说是江西浮梁县人, 莫不是住在景德镇上吧?”
劳忠实又是一惊, 将双眼睁圆,结结巴巴地问:“小……小郎君去过我们那儿?”
明远微笑着摇摇头:“不曾亲至, 但久仰大名。”
劳忠实偷偷看了一眼戴朋兴,只见戴朋兴脸上也有些迷惘之色。劳忠实便再也没能忍住, 偷偷伸出手,挠了挠后脑。
明远见了便暗叹:如今北方诸窑名声在外。而后世赫赫有名的“瓷都”, 如今只怕还只是一个藉藉无名的小镇子。
“两位, 如今天下名窑,以哪家为尊?”
明远状似闲聊般问坐在对面的戴朋兴与劳忠实。
“定窑——”
戴朋兴给出答案。
“钧窑——”
劳忠实几乎同时作答。
两人的答案并不一样, 各自开口之后便相互看了一眼。
明远索性将身体向椅背上一靠, 抱着双臂, 微仰起头,在脑海中迅速回想——
后世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
据传汝窑兴盛二十年便遇上了“靖康之变”,算起来现在应该还未兴起。
官窑的产出向来为皇家所垄断,民间轻易见不到,对后世的影响要大过当时。
哥窑神秘莫测,后世甚至无法确定它存续的准确时间和地点,只有几件表面布满“金钩铁线”的珍贵瓷器传世。
所以五大名窑为世人所熟知的,如今只有“色如霜雪”的定窑,和“窑变万千”的钧窑。
但很明显,这两座窑所出产的瓷器,多为士大夫和贵族所喜爱,因此也非常昂贵。
民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的说法,套用在定窑身上据说也适用。而辽人与高丽的贵族也都以拥有一件钧窑和定窑瓷器为荣。
想到这里,明远突然坐直身体,眼中流露热切,开口问戴朋兴与劳忠实:“那么……夷人海商最青睐的是哪一种瓷器?”
“这——”
戴朋兴与劳忠实相互看了一眼,都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
“夷人海商……从我们那里买入的瓷器……还挺多。”
劳忠实老实巴交地回答,他只陈述事实,但却避开了类似“最青睐”这样的评价。
“福州与泉州,在距离海港不远的地方都设了窑厂,专门出产卖给夷人海商的瓷器。”
戴朋兴补充了一句。他昔日曾经在沿海一带跑船,对各地的情况很了解,自然也知道瓷器是向夷人海商出口商品中的“大头”。
“但是……”
戴朋兴与劳忠实相互看看,都道:“卖给夷人海商的瓷器……大多卖得很便宜,以粗瓷或者是最简单的纯白釉为主。”
戴朋兴补充:“这是各自审美不同罢了。夷人海商大多喜欢色调明快的,我就遇上过一个海商,嫌我们这里最好的龙泉瓷太过素雅了,颜色不好看,器型也和他们惯用的不大一样……”
明远:啊这……
龙泉窑以仿柴窑起家,如今已经能将“雨过天青釉”做得炉火纯青,釉质宛若青玉一般。
却偏偏不对夷人海商的胃口。
“所以我们虽然大量出口瓷器给夷人,但却只是赚着窑工们靠劳力堆起的一点微薄利利润?”
答案虽然很扎心,但戴朋兴与劳忠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他们都见到明远那对秀雅的眉头紧紧锁起,忽尔又舒展开。
明远在两人面前自如地舒展一下身体,脸上重新浮出笑容,道:“这不着急,让我们先找到‘苏麻离青’再说。”
他记起自己本时空的历史上,来自中国的瓷器,可是曾经一度风靡西方,令所有人为之倾倒的。几百年后都能做到的事,没理由现在做不到。
这般想着,明远瞅了一眼墙上悬挂的自鸣钟。
时针已经快要指向正下方。六点整海事茶馆就该打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