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节(1/6)
第916章 北境
一场大雪的突然降临,证明了王源雷厉风行安顿难民的重要性。大雪一下,气温急转之下降到了冰点以下。几座大型的难民营的窝棚在昨夜的大雪中坍塌了上千间。可想而知,若昨日没有及时的安顿百姓的话,在这种情形下,这样的低温之中,难民们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在这种情形下,就连玄宗也不得不承认王源之前的举动挽救了大批难民的性命,避免了冻死太多百姓的悲剧。
虽然对于王源行为依旧难以释怀,但玄宗还是召见了王源,对他当机立断的处置给予赞赏。这当然一方面是为了昨日的争执降温,一方面也确实出自于真心。无论这个王源是多么的不敬和跋扈,但他的决策却是正确无比的。
其后数日,王源都忙于和颜真卿对已经安顿的难民进行调整安排,发放一些基本的物资保证他们能捱过严寒,事情很是繁琐杂乱,但于王源而言,这些都是比为之事。成都几十万的难民安顿,剑南和陇右河西三道的数百万难民的安顿是保证安定的决定因素,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这件事上出了差错。
因为这场大雪下来,诸多的事情需要忙碌,故而关于推举太子之位的奏议不得不往后顺延,王源也不希望仓促行事。这件事需要准备充分,联合足够多的朝臣一起发力保举,方可奏效。王源可不想一旦上奏此事,引来众多朝臣的反对,那可是件尴尬的事情。
四日后,顶着严寒和风雪的杜甫终于从军中赶到了成都。王源回成都的第二天便推荐了杜甫为政事堂户部房主事,作为颜真卿的副手协同其做好百姓的过冬安置和赈济之事。但因为杜甫尚在军中,故而派人去宣了旨意之后,杜甫立刻动身,还是过了十几日才抵达了成都。
但杜甫的到来却是雪中送炭之举。除成都之外,外地的赈济事宜需要有专人负责巡查,而颜真卿分身乏术而且身子也不太好,杜甫的到来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人员的欠缺。见过玄宗后,杜甫干劲十足,多年不受重用,终于能够为朝廷效力而且负责关乎百姓的事务,正是杜甫心中所望。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抵达成都的次日便带着人顶风冒雪去各地州府去视察赈济之事了。
十一月初六,高仙芝在此派人送信回成都。信中向王源禀报说,十一万神策军大军已经撤离灞河大营,在落雪之前撤到了邠州和金州一线驻守过冬。信中高仙芝庆幸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长安今年的大雪比成都大的多,连下了两天一夜,道路完全阻隔,连粮食补给都难以通行送达,差点出现了军中断粮食柴薪的情形。而且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即便是退守到了两座城池之中御寒,军中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冻伤和受风寒的现象。不敢想象,若是大军还在灞河大营驻扎,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王源庆幸不已,在大雪将临之前,既避免了百姓的冻毙惨剧,又避免了大军陷于困顿之中,可谓是冥冥之中老天庇佑。这年头以人力和自然相抗衡,那是绝对赢不了的。所谓人定胜天之说,也只是说给人听的,人是胜不了天的,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是。
十一月初七,另一封从南方送来的信也让王源兴奋不已。赶往姚州大雪山南麓木棉山岭考察铁矿的罗威送回了消息。罗威信中言道,大雪山南麓木棉山岭的那座铁矿矿场所产的铁矿正是当日铸炮所用的那种铁矿。虽然矿场数十年没有开采,但矿洞犹在,只需加以修缮支撑便可挖掘矿石,冶炼铁锭。信中罗列了需要的人手和置办之物,请王源定夺,早日开始开采铁矿。
王源欣喜万分,当即召来柳熏直商议置办。数十年前用来冶炼铁矿的炉子已经荒废,这一次要重新建造新的熔炼炉。还需要就地挖建煤窑,烧制焦炭供给熔炼铁矿石之用。再加上大批人力开进之后,需要大量的新建住所生活设施,乃至于将通向山外的道路重新修缮等事务,这都是需要前期进行之事。至于人力,王源倒是不用发愁,王源在十几天前便写了信给阁罗凤,信中王源告诉阁罗凤,希望他能提供大批的劳力用于开采铁矿。将来铁矿产出的铁锭可以分给他一些。
南诏国缺铁缺的严重,兵器盔甲都仰仗外来。这一次能有这样的机会,阁罗凤当然不会错过。罗威的信中也提及了,南诏国已经派来了人手与之接洽,愿意先提供五千劳力,之后根据需要再增加人手。所以王源对此并不担心。
和柳熏直商议妥当之后,王源让柳熏直亲自前往全权负责协调此事。柳熏直知道王源对此事的重视,当天便准备了几十车物资钱物,次日一早便在百余名士兵的押送下南下赶往姚州。会同罗威一起尽快将铁矿恢复开采。
送走了柳熏直王源大舒了一口气。虽然这一下又花了大批的物资和钱财,但能开采出能够直接铸造铁炮的精铁,其意义巨大。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去做成这件事。
其实早在罗威的来信到来之前,关于木棉山岭的铁矿的真伪,王源做过调查研究。原剑南节度使的衙门中保存有不少古老的卷宗,数十年前木棉山岭的铁矿开采的记录也都能查的到,而且当时出产的铁锭多少,获利多少,因何而停工等等事略也都有记载。而且在官方的卷宗中,木棉山岭另有别名叫做攀枝花山。当看到这个称呼时,王
一场大雪的突然降临,证明了王源雷厉风行安顿难民的重要性。大雪一下,气温急转之下降到了冰点以下。几座大型的难民营的窝棚在昨夜的大雪中坍塌了上千间。可想而知,若昨日没有及时的安顿百姓的话,在这种情形下,这样的低温之中,难民们会是什么样的下场。在这种情形下,就连玄宗也不得不承认王源之前的举动挽救了大批难民的性命,避免了冻死太多百姓的悲剧。
虽然对于王源行为依旧难以释怀,但玄宗还是召见了王源,对他当机立断的处置给予赞赏。这当然一方面是为了昨日的争执降温,一方面也确实出自于真心。无论这个王源是多么的不敬和跋扈,但他的决策却是正确无比的。
其后数日,王源都忙于和颜真卿对已经安顿的难民进行调整安排,发放一些基本的物资保证他们能捱过严寒,事情很是繁琐杂乱,但于王源而言,这些都是比为之事。成都几十万的难民安顿,剑南和陇右河西三道的数百万难民的安顿是保证安定的决定因素,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这件事上出了差错。
因为这场大雪下来,诸多的事情需要忙碌,故而关于推举太子之位的奏议不得不往后顺延,王源也不希望仓促行事。这件事需要准备充分,联合足够多的朝臣一起发力保举,方可奏效。王源可不想一旦上奏此事,引来众多朝臣的反对,那可是件尴尬的事情。
四日后,顶着严寒和风雪的杜甫终于从军中赶到了成都。王源回成都的第二天便推荐了杜甫为政事堂户部房主事,作为颜真卿的副手协同其做好百姓的过冬安置和赈济之事。但因为杜甫尚在军中,故而派人去宣了旨意之后,杜甫立刻动身,还是过了十几日才抵达了成都。
但杜甫的到来却是雪中送炭之举。除成都之外,外地的赈济事宜需要有专人负责巡查,而颜真卿分身乏术而且身子也不太好,杜甫的到来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人员的欠缺。见过玄宗后,杜甫干劲十足,多年不受重用,终于能够为朝廷效力而且负责关乎百姓的事务,正是杜甫心中所望。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抵达成都的次日便带着人顶风冒雪去各地州府去视察赈济之事了。
十一月初六,高仙芝在此派人送信回成都。信中向王源禀报说,十一万神策军大军已经撤离灞河大营,在落雪之前撤到了邠州和金州一线驻守过冬。信中高仙芝庆幸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长安今年的大雪比成都大的多,连下了两天一夜,道路完全阻隔,连粮食补给都难以通行送达,差点出现了军中断粮食柴薪的情形。而且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即便是退守到了两座城池之中御寒,军中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冻伤和受风寒的现象。不敢想象,若是大军还在灞河大营驻扎,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王源庆幸不已,在大雪将临之前,既避免了百姓的冻毙惨剧,又避免了大军陷于困顿之中,可谓是冥冥之中老天庇佑。这年头以人力和自然相抗衡,那是绝对赢不了的。所谓人定胜天之说,也只是说给人听的,人是胜不了天的,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是。
十一月初七,另一封从南方送来的信也让王源兴奋不已。赶往姚州大雪山南麓木棉山岭考察铁矿的罗威送回了消息。罗威信中言道,大雪山南麓木棉山岭的那座铁矿矿场所产的铁矿正是当日铸炮所用的那种铁矿。虽然矿场数十年没有开采,但矿洞犹在,只需加以修缮支撑便可挖掘矿石,冶炼铁锭。信中罗列了需要的人手和置办之物,请王源定夺,早日开始开采铁矿。
王源欣喜万分,当即召来柳熏直商议置办。数十年前用来冶炼铁矿的炉子已经荒废,这一次要重新建造新的熔炼炉。还需要就地挖建煤窑,烧制焦炭供给熔炼铁矿石之用。再加上大批人力开进之后,需要大量的新建住所生活设施,乃至于将通向山外的道路重新修缮等事务,这都是需要前期进行之事。至于人力,王源倒是不用发愁,王源在十几天前便写了信给阁罗凤,信中王源告诉阁罗凤,希望他能提供大批的劳力用于开采铁矿。将来铁矿产出的铁锭可以分给他一些。
南诏国缺铁缺的严重,兵器盔甲都仰仗外来。这一次能有这样的机会,阁罗凤当然不会错过。罗威的信中也提及了,南诏国已经派来了人手与之接洽,愿意先提供五千劳力,之后根据需要再增加人手。所以王源对此并不担心。
和柳熏直商议妥当之后,王源让柳熏直亲自前往全权负责协调此事。柳熏直知道王源对此事的重视,当天便准备了几十车物资钱物,次日一早便在百余名士兵的押送下南下赶往姚州。会同罗威一起尽快将铁矿恢复开采。
送走了柳熏直王源大舒了一口气。虽然这一下又花了大批的物资和钱财,但能开采出能够直接铸造铁炮的精铁,其意义巨大。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去做成这件事。
其实早在罗威的来信到来之前,关于木棉山岭的铁矿的真伪,王源做过调查研究。原剑南节度使的衙门中保存有不少古老的卷宗,数十年前木棉山岭的铁矿开采的记录也都能查的到,而且当时出产的铁锭多少,获利多少,因何而停工等等事略也都有记载。而且在官方的卷宗中,木棉山岭另有别名叫做攀枝花山。当看到这个称呼时,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