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节(3/5)
于李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李珙根本就是他不喜欢的儿子,又怎会忍气吞声到如此地步?
“不过,这件事朕觉得是否往后放一放为好。立太子之事极为重大,不可草率从事。而且叛军未灭,国事不稳,此时立太子既不庄重也不合宜。加之朕还想听一听不在成都的重臣们的意见,譬如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都是朝中重臣,他们尚不知此议,这件事是否要听听他们的意见为好?还有高仙芝、南方各州府的官员等等,朕认为都需要听听他们的意见。朕不想重蹈覆辙,朕在此事上一定要极为谨慎。王源,你说呢?”玄宗用温和的商议的语气说道。
王源心中冷笑,果然不出所料,玄宗不过是采用拖延之策,既不反对也不同意,将此事往后拖延罢了。果然是玩弄手段的高手,以柔克刚轻描淡写的化解目前的窘境。
“陛下,国本之事迫在眉睫。此乃安定军民之心,维稳社稷的重大举措。国本落定,民心方安。陛下不可再拖延了。”颜真卿沉声道。
玄宗面露不快之色道:“颜真卿,你这话说的朕好像在拖延似的,朕比你们都着急呢。朕已经老了,岂能不知立储之急?但朕不是说了么?越是急,越不能急。朕不想再铸下大错了。朕知道,现在天下百姓对朕颇有怨言,认为这场劫难因朕而起。希望朕能早日传位于新皇,重振天下军民之心。朕都明白。朕并非恋栈不去,朕只是希望能在平叛之后回到长安传位于合适的人选,朕只希望能谨慎的选择继位的人选,难道这也不成么?你们是否今日就要逼着朕退位,传位于李珙?若是你们有此意,朕照做便是。反正朕老了,糊涂了,做了蠢事,被你们像破鞋一般的扔了便是,朕认了。”
玄宗面带悲戚之色,这几句话说的苍老悲凉,像个受尽了委屈的小媳妇一般,又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般说着这些赌气的话。
群臣默然,在他们的印象里,陛下何曾说过这样的话。大唐陛下李隆基曾几何时是何等的英明神武,何等的让人敬仰。正是他,从威势熏天的武皇手中夺回了李唐王朝的皇位,在他的率领下,大唐自贞观之治后又达到了另一个繁华盛世,成为当世第一强国。谁能想到,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李隆基,今日居然在百官面前赌气说话,像个撒泼卖乖的孩童一般。众人既唏嘘不已同时又心中升起恻隐之意。陛下头发花白,脸色干枯,整个人像是一块干枯的木头一般。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和长安城中那个风流倜傥英明神武的陛下便已经判若两人了。而自己这些人此刻却似乎正在逼迫这个可怜的老人,确实有些于心不忍。
颜真卿是最为感情用事的人,虽然他明白国本之事是迫在眉睫的,但此刻的情形却让他不忍在开口逼着玄宗表态。玄宗这些话一出口,颜真卿惶然跪倒在地,连声道:“陛下何出此言,臣等是为大唐江山社稷着想,陛下若当臣等是逼迫陛下之意,臣等岂非都是死罪?陛下息怒,陛下恕罪。”
颜真卿一跪下,大臣们也都跪了一地,纷纷自请恕罪,连声表明心迹,表白自己等人绝非是逼宫之举。
王源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眼前一干跪倒在地的大臣们,心中冷笑不已。颜真卿等人实在太单纯愚昧了,明显这是玄宗的手段,故意以退为进化解危机。利用的便是这些人的愚忠之心,利用的便是这些人心中的不敢逾越皇权的底线来绑架他们,很显然,这一招奏效了。
一些大臣见王源昂然不跪,他们也不知道该跟着颜真卿跪下,还是跟着王源站着。一时间僵立原地,尴尬不已。
“陛下,臣等议立太子之事乃是为大唐社稷着想,陛下方才此言岂非将臣等陷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地?议立太子乃是我等臣子分内之事,若我等不提此事,便是失职之行。陛下说那样的话,岂非教我们渎职尸位,不理分内之职么?若如此,要我等臣子何用?陛下干脆把我们都免了吧,因为我们无法履行作为臣子的职责。”王源冷声开口道。
玄宗暗自咬牙,他知道自己的这一套手段被王源看的清清楚楚,王源果然不是好对付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王源和颜真卿他们不同,颜真卿他们对自己还是敬畏的,而自己在王源心里却轻如鸿毛一般。
“相国,朕不是那个意思。颜真卿你们也起来,朕不是不是责怪你们,朕只是希望能缓一缓再说。这样吧,朕先答应你们的建议,李珙作为太子的备选人选,朕发布圣旨,征求各地官员的意见。若均无异议,那么明年春天收复长安之后,朕回归京城后便正式册立李珙为太子。那样的话,考虑的也慎重些,礼仪上也完备些。总不能仓促行事,于礼制也是不合的。”玄宗温言道。
颜真卿忙道:“陛下此言倒也是个办法,只要此事在进行之中,倒也不在乎这几个月的时间。王相国,你看如何?我倒是认为可以这么办。”
王源皱眉道:“颜中书,吵着要立太子的也是你,同意拖延的也是你,你到底是要干什么?”
颜真卿忙道:“相国,是我考虑不周,这件事是我的过错。陛下的话让我汗颜无地,我觉得我们是否操之过急了些,是否需要重新商榷。”
王源恨不得上去抽他两个耳光。这个人果然是不值得信任的。今日之事便搅
“不过,这件事朕觉得是否往后放一放为好。立太子之事极为重大,不可草率从事。而且叛军未灭,国事不稳,此时立太子既不庄重也不合宜。加之朕还想听一听不在成都的重臣们的意见,譬如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都是朝中重臣,他们尚不知此议,这件事是否要听听他们的意见为好?还有高仙芝、南方各州府的官员等等,朕认为都需要听听他们的意见。朕不想重蹈覆辙,朕在此事上一定要极为谨慎。王源,你说呢?”玄宗用温和的商议的语气说道。
王源心中冷笑,果然不出所料,玄宗不过是采用拖延之策,既不反对也不同意,将此事往后拖延罢了。果然是玩弄手段的高手,以柔克刚轻描淡写的化解目前的窘境。
“陛下,国本之事迫在眉睫。此乃安定军民之心,维稳社稷的重大举措。国本落定,民心方安。陛下不可再拖延了。”颜真卿沉声道。
玄宗面露不快之色道:“颜真卿,你这话说的朕好像在拖延似的,朕比你们都着急呢。朕已经老了,岂能不知立储之急?但朕不是说了么?越是急,越不能急。朕不想再铸下大错了。朕知道,现在天下百姓对朕颇有怨言,认为这场劫难因朕而起。希望朕能早日传位于新皇,重振天下军民之心。朕都明白。朕并非恋栈不去,朕只是希望能在平叛之后回到长安传位于合适的人选,朕只希望能谨慎的选择继位的人选,难道这也不成么?你们是否今日就要逼着朕退位,传位于李珙?若是你们有此意,朕照做便是。反正朕老了,糊涂了,做了蠢事,被你们像破鞋一般的扔了便是,朕认了。”
玄宗面带悲戚之色,这几句话说的苍老悲凉,像个受尽了委屈的小媳妇一般,又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般说着这些赌气的话。
群臣默然,在他们的印象里,陛下何曾说过这样的话。大唐陛下李隆基曾几何时是何等的英明神武,何等的让人敬仰。正是他,从威势熏天的武皇手中夺回了李唐王朝的皇位,在他的率领下,大唐自贞观之治后又达到了另一个繁华盛世,成为当世第一强国。谁能想到,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李隆基,今日居然在百官面前赌气说话,像个撒泼卖乖的孩童一般。众人既唏嘘不已同时又心中升起恻隐之意。陛下头发花白,脸色干枯,整个人像是一块干枯的木头一般。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和长安城中那个风流倜傥英明神武的陛下便已经判若两人了。而自己这些人此刻却似乎正在逼迫这个可怜的老人,确实有些于心不忍。
颜真卿是最为感情用事的人,虽然他明白国本之事是迫在眉睫的,但此刻的情形却让他不忍在开口逼着玄宗表态。玄宗这些话一出口,颜真卿惶然跪倒在地,连声道:“陛下何出此言,臣等是为大唐江山社稷着想,陛下若当臣等是逼迫陛下之意,臣等岂非都是死罪?陛下息怒,陛下恕罪。”
颜真卿一跪下,大臣们也都跪了一地,纷纷自请恕罪,连声表明心迹,表白自己等人绝非是逼宫之举。
王源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眼前一干跪倒在地的大臣们,心中冷笑不已。颜真卿等人实在太单纯愚昧了,明显这是玄宗的手段,故意以退为进化解危机。利用的便是这些人的愚忠之心,利用的便是这些人心中的不敢逾越皇权的底线来绑架他们,很显然,这一招奏效了。
一些大臣见王源昂然不跪,他们也不知道该跟着颜真卿跪下,还是跟着王源站着。一时间僵立原地,尴尬不已。
“陛下,臣等议立太子之事乃是为大唐社稷着想,陛下方才此言岂非将臣等陷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地?议立太子乃是我等臣子分内之事,若我等不提此事,便是失职之行。陛下说那样的话,岂非教我们渎职尸位,不理分内之职么?若如此,要我等臣子何用?陛下干脆把我们都免了吧,因为我们无法履行作为臣子的职责。”王源冷声开口道。
玄宗暗自咬牙,他知道自己的这一套手段被王源看的清清楚楚,王源果然不是好对付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王源和颜真卿他们不同,颜真卿他们对自己还是敬畏的,而自己在王源心里却轻如鸿毛一般。
“相国,朕不是那个意思。颜真卿你们也起来,朕不是不是责怪你们,朕只是希望能缓一缓再说。这样吧,朕先答应你们的建议,李珙作为太子的备选人选,朕发布圣旨,征求各地官员的意见。若均无异议,那么明年春天收复长安之后,朕回归京城后便正式册立李珙为太子。那样的话,考虑的也慎重些,礼仪上也完备些。总不能仓促行事,于礼制也是不合的。”玄宗温言道。
颜真卿忙道:“陛下此言倒也是个办法,只要此事在进行之中,倒也不在乎这几个月的时间。王相国,你看如何?我倒是认为可以这么办。”
王源皱眉道:“颜中书,吵着要立太子的也是你,同意拖延的也是你,你到底是要干什么?”
颜真卿忙道:“相国,是我考虑不周,这件事是我的过错。陛下的话让我汗颜无地,我觉得我们是否操之过急了些,是否需要重新商榷。”
王源恨不得上去抽他两个耳光。这个人果然是不值得信任的。今日之事便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