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2/4)
儿子出了门。
门外是看熟了的景色,最远处是一带青山,然后是奔流而来的河水,对面山上掩映在树木间的房屋,山脚下的码头、长满庄稼的田地……山与水、花与草、树与屋子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而在其中劳作着的人,便是最好的点缀。
周敏脸上露出一点惬意的神色,往前一步,踏入了那一片灿烂的景致之中。
这是……她的家。
第90章 现世安稳
原本齐家山指的只是齐家所在的这个山头, 经过一家人多年的谋划和经营,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乱中有序、自给自足的体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庄园。
因为周敏之前儿戏一般在门口立的“归去来兮”四个字,于是就被附近的人称为“归去园”,渐渐的流传开来。而齐家山这三个字,就成了周围这一整片区域的称呼。
毕竟这里既不完全是一个村子,又没有设立一个镇, 分成了好几部分,着实很难统一称呼。不过只要在这里住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就会明白齐家在本地所拥有的地位。加之此处山峰林立, 就按着本地取名的习惯, 叫了齐家山。
这对齐家来说是好事, 周敏自然也只有高兴的。
对于乡绅而言,在本地的影响力, 是衡量实力的关键。与各方的关系、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都能够决定他们的话语权。莫说是跟府城的世家比,就是县城里那些大户,齐家在其中也是新人, 要占据一席之地, 要拥有话语权,这种影响力就更加重要。
以自身姓氏为一个地方命名, 除了那种宗族聚居的村落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少有的,能够做到这一点, 齐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所以到如今,周边这一片地方但凡有个什么大事小情,一定会有人到齐家来知会一声。这是他们所拥有的特权。当然,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自然也不能推辞。
这是个“皇权不下县”的时代,乡里的各种事情,都是由乡绅们进行管理。大石镇上本来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人家,因为邱家的别院修建在这里。但邱玹又不管事,也没人敢去打扰。现在连他也搬到齐家山来,这件差事自然落到了齐家头上。
周敏将这事推给了齐老三。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齐家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周敏为人低调又不爱应酬,这种交际的事情是很少参加的,通常都是让齐老三带着安氏出面,做足了老太爷的派头。
齐老三这些年虽然不算养尊处优,但日子也的确好过太多,眼界和想法都不是从前可比。他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在这种环境之下,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齐家山的一切周敏出力更多,所以他基本上不插手,让小夫妻俩自己去解决。这么一来,便显得太闲了。
周敏塞过来的这个差事,对她来说是麻烦,但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却是荣耀和脸面,所以齐老三虽然忐忑着不知道能否做好,但还是欣然应下,然后就热情洋溢的投入到这份工作之中去了。
不过对于现在的周敏而言,齐家山什么都好,就缺一样东西。
功名。
封建社会虽然被称为皇权社会,但实际上却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士族,才是庞大的统治阶级的构成基础。而想要进入这个阶层,最简便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培养出一个乃至一批读书人,这才能够奠定一个家族不倒的根基。
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个时代,平头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商业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农业就是税收的最大来源。所以赋税一直不低,而在国法所规定的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摊派。
且除了纳税之外,年满十六岁成丁的男子,便要承担官府临时征召的各种徭役,去做运粮草、修河道之类的事,战时还会被征入伍。
但是,一旦考取功名,哪怕只是最低一等的秀才,也就有了免税和免役的资格!
当然,不管是免税还是免役,都是有规定的。秀才可免多少,举人可免多少。但实际上,落到执行的时候,大家都是士族,除了自己还有无数亲友需要庇护,根本不可能真的按照规矩来。
尤其是举人往上,一县之中通常也就只有几个人,势力之大就连县太爷也不能硬抗,谁敢去找他收税?所以就有无数亲友或者非亲友,携带着自家的田土来投,宁可让地契写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也要免税免役。
其实也正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免除赋税,才会导致平民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毕竟农耕社会,就算世家大族也讲究个“耕读传家”。当然,他们不会自己去耕作,只会购买许多的土地,然后养上一批佃户。
大量的土地被富家兼并,从此不需纳税,但国库的钱却不能减少,怎么办?只好把这些本来是士族应该缴纳的赋税摊派下去。
当然,周敏不是担心交税,以他们家的收入,税收根本不会成为负担。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银抵过。
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可以清晰的看见未来的模样,所以周敏很清楚,普通人的日子过不下去,比土地兼并更深一层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不足。
如果地里的产量高到每年都有剩余,根本吃不完的程度,那
门外是看熟了的景色,最远处是一带青山,然后是奔流而来的河水,对面山上掩映在树木间的房屋,山脚下的码头、长满庄稼的田地……山与水、花与草、树与屋子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而在其中劳作着的人,便是最好的点缀。
周敏脸上露出一点惬意的神色,往前一步,踏入了那一片灿烂的景致之中。
这是……她的家。
第90章 现世安稳
原本齐家山指的只是齐家所在的这个山头, 经过一家人多年的谋划和经营,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乱中有序、自给自足的体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庄园。
因为周敏之前儿戏一般在门口立的“归去来兮”四个字,于是就被附近的人称为“归去园”,渐渐的流传开来。而齐家山这三个字,就成了周围这一整片区域的称呼。
毕竟这里既不完全是一个村子,又没有设立一个镇, 分成了好几部分,着实很难统一称呼。不过只要在这里住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就会明白齐家在本地所拥有的地位。加之此处山峰林立, 就按着本地取名的习惯, 叫了齐家山。
这对齐家来说是好事, 周敏自然也只有高兴的。
对于乡绅而言,在本地的影响力, 是衡量实力的关键。与各方的关系、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都能够决定他们的话语权。莫说是跟府城的世家比,就是县城里那些大户,齐家在其中也是新人, 要占据一席之地, 要拥有话语权,这种影响力就更加重要。
以自身姓氏为一个地方命名, 除了那种宗族聚居的村落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少有的,能够做到这一点, 齐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所以到如今,周边这一片地方但凡有个什么大事小情,一定会有人到齐家来知会一声。这是他们所拥有的特权。当然,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自然也不能推辞。
这是个“皇权不下县”的时代,乡里的各种事情,都是由乡绅们进行管理。大石镇上本来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人家,因为邱家的别院修建在这里。但邱玹又不管事,也没人敢去打扰。现在连他也搬到齐家山来,这件差事自然落到了齐家头上。
周敏将这事推给了齐老三。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齐家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周敏为人低调又不爱应酬,这种交际的事情是很少参加的,通常都是让齐老三带着安氏出面,做足了老太爷的派头。
齐老三这些年虽然不算养尊处优,但日子也的确好过太多,眼界和想法都不是从前可比。他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在这种环境之下,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齐家山的一切周敏出力更多,所以他基本上不插手,让小夫妻俩自己去解决。这么一来,便显得太闲了。
周敏塞过来的这个差事,对她来说是麻烦,但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却是荣耀和脸面,所以齐老三虽然忐忑着不知道能否做好,但还是欣然应下,然后就热情洋溢的投入到这份工作之中去了。
不过对于现在的周敏而言,齐家山什么都好,就缺一样东西。
功名。
封建社会虽然被称为皇权社会,但实际上却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士族,才是庞大的统治阶级的构成基础。而想要进入这个阶层,最简便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培养出一个乃至一批读书人,这才能够奠定一个家族不倒的根基。
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个时代,平头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商业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农业就是税收的最大来源。所以赋税一直不低,而在国法所规定的正税之外,还有各种摊派。
且除了纳税之外,年满十六岁成丁的男子,便要承担官府临时征召的各种徭役,去做运粮草、修河道之类的事,战时还会被征入伍。
但是,一旦考取功名,哪怕只是最低一等的秀才,也就有了免税和免役的资格!
当然,不管是免税还是免役,都是有规定的。秀才可免多少,举人可免多少。但实际上,落到执行的时候,大家都是士族,除了自己还有无数亲友需要庇护,根本不可能真的按照规矩来。
尤其是举人往上,一县之中通常也就只有几个人,势力之大就连县太爷也不能硬抗,谁敢去找他收税?所以就有无数亲友或者非亲友,携带着自家的田土来投,宁可让地契写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也要免税免役。
其实也正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免除赋税,才会导致平民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毕竟农耕社会,就算世家大族也讲究个“耕读传家”。当然,他们不会自己去耕作,只会购买许多的土地,然后养上一批佃户。
大量的土地被富家兼并,从此不需纳税,但国库的钱却不能减少,怎么办?只好把这些本来是士族应该缴纳的赋税摊派下去。
当然,周敏不是担心交税,以他们家的收入,税收根本不会成为负担。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银抵过。
站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可以清晰的看见未来的模样,所以周敏很清楚,普通人的日子过不下去,比土地兼并更深一层的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不足。
如果地里的产量高到每年都有剩余,根本吃不完的程度,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