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不会有人饿肚子了。那时候粮价会自然而然的降低,士族就不会抓着土地所有权不放,因为土地不能再带给他们高回报,而免税的政策也会名存实亡。
    然后,就像她所经历过的社会那样,大量的粮食使得一部分人能够从耕作生产之中脱身出来,从事其他职业,然后手工业和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繁荣,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到最后,种地不但不需要交税,甚至还可以领补贴。
    到那个时候,也许阶层还在,社会矛盾还在,但至少不会动不动就有人冻死饿死。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粮食产量。
    这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为虽然从封建社会走到社会主义社会用了几千年,但从老百姓吃不饱饭到取消农业税,也不过三四十年间。
    当然,只靠周敏出力,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得到成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拿出初步的结果之后,她会将此事上报朝廷,举全国之力来支持这件事。有生之年,或可看到那一日。
    但那一切的前提,却是她能够安安稳稳的保持现在的状态。
    可是对现阶段的齐家而言,家里没有读书人,到底还是无根的浮木,说不定哪一天偌大家业就都只能拱手让人了。
    他们现在能够站稳脚跟,是因为温泉山房的存在,是因为四位先生在这里修书,更重要的是昌平侯宣斌的关照。但别人的关照千好万好,还是不如自己有。
    当然,自家就那么几个人,要立时三刻就考出个秀才举人来,根本就不现实。石头就不必提了,要等小七斤长大考取功名,就算他是天才神通,那也得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周敏只能寄望于培养万山村自己的读书人。反正大家都姓齐,属于同一个宗族,培养出了人才,自然也会倒回来庇护整个万山村。
    至于到时候又会产生什么矛盾,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在万山村如今正在学堂上学的适龄儿童之中,倒是有那么几个聪明的。大抵是因为齐家山这里吸引了太多士子过来,也算得上文风鼎盛,受到影响,小孩子们对读书也有了更多的向往,所以学习都很用功。大一些的孩子心浮了,估计很难取得成就,几个小的却很有慧根。
    冬叔家的小宝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周敏当初看着他出生、长大的孩子,也已经开始上学了,而且得到了私塾里几位夫子的一致赞誉。不光是周敏,全村人都对这几个孩子寄予厚望,平日里送吃送喝不算什么,过年还会专门给他们包大红包。
    不过读书是个投资回报率高,但明显投资期限很长的事,考进士的要十年寒窗,考个秀才虽然没那么麻烦,但估计怎么也要十五六岁才行,同样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周敏只能祈祷在这期间不要有太大的变故。
    还是崛起太快,根基不足啊!
    她有一次甚至开玩笑地对石头道,“要不你现在开始读书,争取考个功名出来?”
    结果石头居然当了真,狠看了几天书。但他已经是个成年人,很多想法都固定了。又不是苏洵那种书香世家出身,还能收了心回去大器晚成,最后无奈的承认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材料。
    不过总体而言,除了这些担忧之外,归去园也好,齐家山也好,一切都在正轨上,按部就班的往前发展。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就到了永嘉二十年。
    历时六年的《四书五经集注》,在数次修订之后,终于定稿。
    这一天,整个齐家山这一片都陷入了陷入了欢腾之中,无数人奔走相告,举杯相庆。因为这套书能够编成,不光是几位先生之力,在这里的每一个士子,几乎都在其中出过力!
    而且他们还有一点不好说出来的心思:这套书他们参与编订,自然吃得很透,往后如果真的用作了科考的标准,他们这些人跟其他考生比起来,自然也就具备了巨大的优势。
    士大夫阶层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跟任何一个松散的群体一样,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就算同样精研儒家经典,也能够分成各个不同的学派,其中有些彼此互相印证融合,那倒也罢了,但还有一些简直南辕北辙,天生就注定了要对立。
    从古至今,学派之争也是非常严酷的。很多时候,为了能够推广自己的学派,文人们也会借助朝廷的力量。试想如果几方在朝中有高官显贵在,甚至能够影响科举取士的方向和结果,天下士子便也不得不学,自然可以将学派发扬光大。
    这样的学派,通常被称作显学。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百家之中唯一的显学,但在儒学内部,各家学派同样也要争个显学正宗的名分。
    虽然四位先生尚未成为一个学派,但是他们编纂出来的这套《四书五经集注》却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显学,将对天下士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第一批接触到这些内容的人,自然更容易抓住机会成为弄潮儿。
    要知道,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齐家山的规模又扩大了何止一倍。现在这里已经不只有一家长青书院了,围绕着温泉山房,附近的山头上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私塾和书院,还有书香之家在这里修筑的别院和精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