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节 责任(2/3)
法,倒也有其依据。
安州出产最多的东西,就是粮食。在楚国,独轮车已经广泛使用。虽然缺少马匹畜力运载货物,安州民众却很是热衷带着粮食前往遂州出售。这也是楚国前几任皇帝制订商业规则。遂州商业繁荣,一石米的价格,足足要比安州高出两成。如此重利,无论商人还是民众都趋之若鹜。久而久之,帝国方面也就无需负担从安州运粮的问题。虽说行路艰难,可是在一心求财的商人看来,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最多也就是路上多走几天,风餐露宿罢了。
谁也没有想到,越族蛮夷入侵会把安州局面弄得如此危险。
楚国其实不缺产量之地。帝国境内河流纵横,耕地数量众多,每年产出的粮食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在朝廷官员们看来,若是安州局面失去控制,与其白白耗费银钱派军作战,不如就此放弃。反正,那里也是化外之地。只要全部军民尽数退往内地,守住通往南疆的磐石关口,自然也就高枕无忧。
接连有十几个官员走出行列,对着顺明帝弯腰躬身行礼,口中声言:“臣附议。”
顺明帝脸上一片冰冷,眼里全是压制着怒火的寒光。
身为帝王,对于每一块领土都很看重。安州虽然地处偏远,却是楚国祖宗花费心血一步一步打下来的。在那里,埋葬着无数将士的尸骨,流淌了太多的鲜血。不夸张地说,安州城之所以能够在那片蛮荒之地建立起来,就是因为城墙下面的基座里,填充了一层层厚厚的死者骨骸。
有战死的楚国将士,也有在那个时候被杀掉的越族蛮夷。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纷争混乱,从来就是如此血腥,毫无道理可言。
安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那里是越族与楚国之间的战略要地。若是没有安州在前面阻挡,单是一个磐石关,根本无法挡住铺天盖地的越族蛮人。
这帮朝廷大臣难道脑子都坏掉了吗?他们也不想想,若是没有了来自安州持续不断的粮食输入,楚国境内的粮价怎么可能数百年来一直保持平稳?蝗灾、大旱、水涝、地震……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朝廷都要从遂州方向大批量调运粮食。若是没有数量庞大的储备粮,楚国根本不可能如此强盛,早就被接踵而来的灾民赈济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的文采是极好的。此人诗文数十年前就名满天下,为众多学子所倾倒。五年前,于泊安编写了《文圣语录》一书,成为了天下各国文人争相收藏的典范。书中妙语连出,见识不凡。
礼部侍郎宣光静也是诗词高手。京师女子无不以传唱宣光静的诗作为荣。翻开妓馆酒楼歌女的曲单,放眼望去,半数以上都是宣光静所做。甚至,还有人在私下里称宣光静为“曲圣”。
拜倒在玉阶下面的这些官员,全都赞成于泊安放弃安州的提议。
他们真是楚国官员吗?只是朕看着怎么也不像。一群素餐尸位之辈,遇到问题根本不会想着怎么去解决,一个个都是缩头缩脑,推卸责任。
放弃?
说得好听。
就算安州全境朝着楚国内地尽数迁移,遂州、坪洲这些地方是否能够安置下如此之多的难民?与当地人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越族人虽是蛮夷,却不时头脑愚钝的傻瓜。沿路追杀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任何领兵将领都懂。从安州到遂州,路途遥远,若是真的按照这帮混蛋所言,数十万楚国百姓即便真能走到遂州,恐怕也不会剩下几个活的。
是了,这帮朝廷大员根基都在楚国内地。他们在安州并无田产,也没有兴趣在那边开疆拓土。那是武将的职责。没有利益冲突,管他那片土地上的民众死活。反正,大楚民众多得是,今天死了几十万,过几年又能生养众多。越族人喜欢吃人肉喝人血关我鸟事?被杀的又不是我爹我妈?何至于用性命相拼?只要朝廷安然无恙,每年该发的俸禄就绝对不少我半分。就算楚国大厦将倾,我还可以带着多年攒下来的金银,凭着在文人士子当中的名声,前往他国避难。
一时间,顺明帝忽然有种想要拎起刀子杀人的冲动。
这******哪里还是什么国家重臣?
分明就是一群混吃等死的猪!
朝堂上的形式泾渭分明。聚集在宣光静和于泊安周围的官员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上百。
对面,只剩下兵部尚书李绍明孤零零一个人。
李绍明一双眼睛已是变得赤红。他原地转了一圈,却发现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赞同自己的意见。一时间又急又怒,咬牙切齿,竟是说不出话来。
“你们……你们安敢如此?”
“食君俸禄,却不思报国之恩。你们,你们难道不怕天谴吗?”
“那是多达数十万楚国百姓啊!你们真的可以坐视他们被蛮人所杀而不管吗?”
脸皮厚的人,再怎么骂也不会有所动作。
良久,户部尚书李圣杰叹了口气,对着怒发冲冠的李绍明拱手道:“李大人此言差矣。若要出兵,必定要有足够的粮饷。从京师出发,至少数月才能抵达安州。刺史曹辉的告急文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此次入境的越族蛮夷多达十五万。越人在山岭之间来回容易,地形熟悉,我军士卒多是北方人,水土不
安州出产最多的东西,就是粮食。在楚国,独轮车已经广泛使用。虽然缺少马匹畜力运载货物,安州民众却很是热衷带着粮食前往遂州出售。这也是楚国前几任皇帝制订商业规则。遂州商业繁荣,一石米的价格,足足要比安州高出两成。如此重利,无论商人还是民众都趋之若鹜。久而久之,帝国方面也就无需负担从安州运粮的问题。虽说行路艰难,可是在一心求财的商人看来,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最多也就是路上多走几天,风餐露宿罢了。
谁也没有想到,越族蛮夷入侵会把安州局面弄得如此危险。
楚国其实不缺产量之地。帝国境内河流纵横,耕地数量众多,每年产出的粮食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在朝廷官员们看来,若是安州局面失去控制,与其白白耗费银钱派军作战,不如就此放弃。反正,那里也是化外之地。只要全部军民尽数退往内地,守住通往南疆的磐石关口,自然也就高枕无忧。
接连有十几个官员走出行列,对着顺明帝弯腰躬身行礼,口中声言:“臣附议。”
顺明帝脸上一片冰冷,眼里全是压制着怒火的寒光。
身为帝王,对于每一块领土都很看重。安州虽然地处偏远,却是楚国祖宗花费心血一步一步打下来的。在那里,埋葬着无数将士的尸骨,流淌了太多的鲜血。不夸张地说,安州城之所以能够在那片蛮荒之地建立起来,就是因为城墙下面的基座里,填充了一层层厚厚的死者骨骸。
有战死的楚国将士,也有在那个时候被杀掉的越族蛮夷。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纷争混乱,从来就是如此血腥,毫无道理可言。
安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那里是越族与楚国之间的战略要地。若是没有安州在前面阻挡,单是一个磐石关,根本无法挡住铺天盖地的越族蛮人。
这帮朝廷大臣难道脑子都坏掉了吗?他们也不想想,若是没有了来自安州持续不断的粮食输入,楚国境内的粮价怎么可能数百年来一直保持平稳?蝗灾、大旱、水涝、地震……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朝廷都要从遂州方向大批量调运粮食。若是没有数量庞大的储备粮,楚国根本不可能如此强盛,早就被接踵而来的灾民赈济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的文采是极好的。此人诗文数十年前就名满天下,为众多学子所倾倒。五年前,于泊安编写了《文圣语录》一书,成为了天下各国文人争相收藏的典范。书中妙语连出,见识不凡。
礼部侍郎宣光静也是诗词高手。京师女子无不以传唱宣光静的诗作为荣。翻开妓馆酒楼歌女的曲单,放眼望去,半数以上都是宣光静所做。甚至,还有人在私下里称宣光静为“曲圣”。
拜倒在玉阶下面的这些官员,全都赞成于泊安放弃安州的提议。
他们真是楚国官员吗?只是朕看着怎么也不像。一群素餐尸位之辈,遇到问题根本不会想着怎么去解决,一个个都是缩头缩脑,推卸责任。
放弃?
说得好听。
就算安州全境朝着楚国内地尽数迁移,遂州、坪洲这些地方是否能够安置下如此之多的难民?与当地人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越族人虽是蛮夷,却不时头脑愚钝的傻瓜。沿路追杀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任何领兵将领都懂。从安州到遂州,路途遥远,若是真的按照这帮混蛋所言,数十万楚国百姓即便真能走到遂州,恐怕也不会剩下几个活的。
是了,这帮朝廷大员根基都在楚国内地。他们在安州并无田产,也没有兴趣在那边开疆拓土。那是武将的职责。没有利益冲突,管他那片土地上的民众死活。反正,大楚民众多得是,今天死了几十万,过几年又能生养众多。越族人喜欢吃人肉喝人血关我鸟事?被杀的又不是我爹我妈?何至于用性命相拼?只要朝廷安然无恙,每年该发的俸禄就绝对不少我半分。就算楚国大厦将倾,我还可以带着多年攒下来的金银,凭着在文人士子当中的名声,前往他国避难。
一时间,顺明帝忽然有种想要拎起刀子杀人的冲动。
这******哪里还是什么国家重臣?
分明就是一群混吃等死的猪!
朝堂上的形式泾渭分明。聚集在宣光静和于泊安周围的官员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上百。
对面,只剩下兵部尚书李绍明孤零零一个人。
李绍明一双眼睛已是变得赤红。他原地转了一圈,却发现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赞同自己的意见。一时间又急又怒,咬牙切齿,竟是说不出话来。
“你们……你们安敢如此?”
“食君俸禄,却不思报国之恩。你们,你们难道不怕天谴吗?”
“那是多达数十万楚国百姓啊!你们真的可以坐视他们被蛮人所杀而不管吗?”
脸皮厚的人,再怎么骂也不会有所动作。
良久,户部尚书李圣杰叹了口气,对着怒发冲冠的李绍明拱手道:“李大人此言差矣。若要出兵,必定要有足够的粮饷。从京师出发,至少数月才能抵达安州。刺史曹辉的告急文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此次入境的越族蛮夷多达十五万。越人在山岭之间来回容易,地形熟悉,我军士卒多是北方人,水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