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节 责任(3/3)
服,只怕尚未抵达安州,病患已经多达三成。蛮夷强悍,我大楚出兵,若是少于二十万,根本无法对其构成优势。李大人,二十万人,足足二十万大军啊!户部真的没有那么多银两,一时之间从周边府县也难以调集如此之多的米粮。退一步说,就算此战真的能赢,结局也不过是越族蛮夷退出国境,我们得到一片被烧杀掠夺干净的残骸。若要重建,还得花费大笔钱粮,又有大批百姓从内地迁移过去。”
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面色阴沉地点点头,附和道:“蛮夷贪婪成性,今年退走,明年又来。来自安州的红翎急报每年都要发上好几份,内容没什么区别,就是越族入侵。从历代厚宗、明宗、清宗、礼宗皇帝至今,安州战乱反反复复,不知死了几百万人,海量银钱耗费,却没有任何结果,只能维持现状。宣侍郎说得好,安州乃是鸡肋,与其留着每年给大楚制造麻烦,不如干脆扔给越族蛮夷。也好留下大笔银钱整修磐石关工事,牢牢封住越人北上之路。”
严格来说,文官们倒也并非毫无见识。只是他们考虑问题的层面,仍然保留在国家内政之道。若是从这方面来说,于泊安等人倒也没有错误。
李绍明无论如何也不能赞成这种说法。他历来就是极为强硬的主战派。当下,李绍明快步冲到于泊安面前,连声怒吼:“照此说来,青绥县那些百姓就白死了吗?”
于泊安倒也强硬,丝毫不肯退缩:“既然身为楚国百姓,就要有为国死难的觉悟。他们既然当初选择了迁移安州,就必定要想过今天会有的身死结局。”
李绍明只觉得脑子里猛然腾起一股乱纷纷的烈焰,他继续朝前逼近,额头几乎撞在了于泊安脸上:“那你怎么不代替那些百姓去死?若是换你面临危难关头,于大人你还会如此谈笑风生吗?”
于泊安同样怒视着李绍明,只是实在找不到应该用什么话来反驳。搜肠刮肚能够找到的所有言辞,都觉得苍白无力。
“够了!”
龙椅上,传来顺明帝项钟的低吼:“大殿之上如此争吵,成何体统?”
不等众臣反应过来,顺明帝已经厉声喝道:“李圣杰。”
户部尚书身上一颤,下意识地出列应声:“臣在。”
他不由得感到恐惧,顺明帝没有像往常一样称呼自己“李爱卿”,而是直呼其名。
还好,顺明帝接下来的话,似乎没有针对自己的意思:“户部现在能够拿出多少银子?可以维持多少兵卒的钱饷耗费?”
身为楚国的钱袋子,李圣杰在这方面倒也还算清楚:“启禀陛下,若是从京师出发,最多也就是五万人马。若是再多,户部连一贯钱也拿不出来。”
顺明帝眉头一拧:“怎么这么少?”
李圣杰侃侃而谈:“黄河堤坝大修,这是前年就定下的事情。去年至今,已经拨付了六百万两银子。北地边军的夏季饷银两个月前就已经调运,本想着剩余银两可以撑到秋税时节,府库也就变得充足。微臣所言五万大军的饷银,还是算上了最近一批的夏季商税。若是没有这笔钱,恐怕最多也就是能够拿出两千人左右的粮饷。”
顺明帝面色一滞。
李圣杰绝非空口胡说。户部的钱粮究竟有多少,顺明帝自己心里也有一本帐。
差不多就是这些。再多,真的是没有了。
五万士卒,倒也不算少了。
想到这里,顺明帝的视线转动,目光落到了一直保持沉默的武将勋贵行列。
站在那里的人,大多身材肥胖。身上虽然穿着武官制服,却丝毫没有武人应有的气魄。
也难怪,能打仗的将军,不是在东海防寇,就是在北地戍边。勋贵子弟留在朝中,这些人都是蒙祖上积荫,说到上阵杀敌,恐怕有些人连刀都握不住。
文华殿大学士于泊安面色阴沉地点点头,附和道:“蛮夷贪婪成性,今年退走,明年又来。来自安州的红翎急报每年都要发上好几份,内容没什么区别,就是越族入侵。从历代厚宗、明宗、清宗、礼宗皇帝至今,安州战乱反反复复,不知死了几百万人,海量银钱耗费,却没有任何结果,只能维持现状。宣侍郎说得好,安州乃是鸡肋,与其留着每年给大楚制造麻烦,不如干脆扔给越族蛮夷。也好留下大笔银钱整修磐石关工事,牢牢封住越人北上之路。”
严格来说,文官们倒也并非毫无见识。只是他们考虑问题的层面,仍然保留在国家内政之道。若是从这方面来说,于泊安等人倒也没有错误。
李绍明无论如何也不能赞成这种说法。他历来就是极为强硬的主战派。当下,李绍明快步冲到于泊安面前,连声怒吼:“照此说来,青绥县那些百姓就白死了吗?”
于泊安倒也强硬,丝毫不肯退缩:“既然身为楚国百姓,就要有为国死难的觉悟。他们既然当初选择了迁移安州,就必定要想过今天会有的身死结局。”
李绍明只觉得脑子里猛然腾起一股乱纷纷的烈焰,他继续朝前逼近,额头几乎撞在了于泊安脸上:“那你怎么不代替那些百姓去死?若是换你面临危难关头,于大人你还会如此谈笑风生吗?”
于泊安同样怒视着李绍明,只是实在找不到应该用什么话来反驳。搜肠刮肚能够找到的所有言辞,都觉得苍白无力。
“够了!”
龙椅上,传来顺明帝项钟的低吼:“大殿之上如此争吵,成何体统?”
不等众臣反应过来,顺明帝已经厉声喝道:“李圣杰。”
户部尚书身上一颤,下意识地出列应声:“臣在。”
他不由得感到恐惧,顺明帝没有像往常一样称呼自己“李爱卿”,而是直呼其名。
还好,顺明帝接下来的话,似乎没有针对自己的意思:“户部现在能够拿出多少银子?可以维持多少兵卒的钱饷耗费?”
身为楚国的钱袋子,李圣杰在这方面倒也还算清楚:“启禀陛下,若是从京师出发,最多也就是五万人马。若是再多,户部连一贯钱也拿不出来。”
顺明帝眉头一拧:“怎么这么少?”
李圣杰侃侃而谈:“黄河堤坝大修,这是前年就定下的事情。去年至今,已经拨付了六百万两银子。北地边军的夏季饷银两个月前就已经调运,本想着剩余银两可以撑到秋税时节,府库也就变得充足。微臣所言五万大军的饷银,还是算上了最近一批的夏季商税。若是没有这笔钱,恐怕最多也就是能够拿出两千人左右的粮饷。”
顺明帝面色一滞。
李圣杰绝非空口胡说。户部的钱粮究竟有多少,顺明帝自己心里也有一本帐。
差不多就是这些。再多,真的是没有了。
五万士卒,倒也不算少了。
想到这里,顺明帝的视线转动,目光落到了一直保持沉默的武将勋贵行列。
站在那里的人,大多身材肥胖。身上虽然穿着武官制服,却丝毫没有武人应有的气魄。
也难怪,能打仗的将军,不是在东海防寇,就是在北地戍边。勋贵子弟留在朝中,这些人都是蒙祖上积荫,说到上阵杀敌,恐怕有些人连刀都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