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威后问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回国后,秦王毫不吝惜地斩了斯高和其他几个失职的将领。
    对胡伤还算客气,念他往日功高,准其以官爵家产赎罪、削职为民。
    胡伤也没脸再在秦国混下去了,隐居到别国某处山中,了此残生。
    赵军也损失了一万多人。
    为了奖励许历的战功,赵奢呈请赵王追封他为国尉将军,以隆重的军礼安葬了他,并厚恤其家属;
    因功卓著,赵奢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则为“马服君”,成为赵军一名主将。
    死后便葬于封邑。
    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此为马姓由来之一。
    “阏与之战”虽然还够不上大决战的规模,却是赵在与秦交锋中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从而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振赵国之威。
    有利的一面是坚定了抗秦的信心。
    不利之处是使赵国部分决策人因胜而骄,生轻敌之心。
    惠文王甚至想再举“合纵”大旗,统帅六国。
    可惜,天不佑人,公元前二六六年,赵惠文王崩,太子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
    但他尚未满十八岁,登基后按例由他母亲赵威后“垂帘听政”。
    其实,战国时代虽已提倡“男女七岁不同席”。
    但相互交往还比较开放,尚没像南宋以后那么限制,所以威后“听政”不必“垂帘”。
    尽管威后还是个不太老的寡妇,也可以让大臣们进宫议事,而且,几乎可以面对面促膝长谈。
    关于秦以前妇女是否读书的参考资料不多,但战国时期大概还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脱颖而出,展现了许多比男人更为突出的女杰丰采。
    如:能预示流亡中的晋文公重耳日后必回国为君,得志于诸侯的僖负羁之妻;
    告诫重耳不可妄自尊大而失人心的怀嬴夫人;
    教训儿子不食无义之财的羊舌氏之母叔姬;
    以割断机上的布来喻劝丈夫不该贪恋安逸而荒废学业的乐羊子妻;
    直指齐宣王“四失德”,请他疏远嬖侫小人,招贤天下贤士;
    使齐国强盛起来的“无盐王后”等等都“流芳”至今,赵威后也可跻身其中。
    赵威后是齐愍王的女儿,如今齐王建的姑母,自幼聪慧多智。
    威后刚执政,齐王建就派舅父后胜赴赵。
    一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祝贺表弟新王登基;
    二来也是侄儿问候姑母。
    威后接过国书先示谢意,然后便问:
    “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百姓能安居乐业地生活吗?
    你们齐王的身体好吗?”
    后胜很不高兴:
    “臣奉命来问太后安,您却先问收成好坏、百姓苦乐。
    最后才关心齐王康健,未免先贱后贵、本末倒置,有点儿瞧不起我们的君王吧?”
    威后笑了:
    “我这是瞧不起你们君王?
    是你不懂啊!
    絮絮叨叨地问饮食起居,有无病痛,是老太太们在后宫关心侄儿的内容;
    朝堂上出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我最关心的是齐国的兴衰:
    如果年成不好,百姓就难以生存;
    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你们君王还能安居其位吗?
    了解民众的疾苦,就是对齐国最大的关心,怎能说是‘本末倒置’呢?”
    后胜还不服气:
    “百姓生活的好坏,跟我们国君有什么关系?”
    威后一声长叹:
    “民如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你们君王还不懂这个道理?
    试想:
    如果百姓的收入没有保证,难以生活下去,能不造成天下大乱吗?
    自古以来因此而留下多少国灭君亡的惨痛教训,怎么可以认为与己无关,不闻不问呢?
    既然你们还不善于融洽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我倒有几点补救措施:
    发扬钟离子那种‘有粮也食、无粮也食;
    有衣也衣、无衣也衣’的精神,就能引导民众抗过灾害荒年,使百姓不至因无衣食挺而走险;
    提倡叶阳子抚丧夫之妻、失父无子、缺少依靠的鳏寡孤独。
    救助贫困,平等待人的风气,就能引导百姓互相帮助,使天下安定团结;
    要表彰‘北宫婴儿’这个女孩子,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大家都学习这样的孝行,就能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俭朴互助,孝敬之德蔚然成风,无论丰歉,国家都不会激起动乱。
    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
    他的为人啊,在上对君王不尽臣道,在下不能用心管理家业而游手好闲。
    而且他又不和诸侯们交往,这不是在引导百姓们朝着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吗?
    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我这只是一些建议,仅供你们参考。
    但做为一个赵国人都了解你们的这么多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