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阶段发展理论的创新(1/3)
三、现阶段发展理论的创新
随着经济转向新常态,发展理论出现了一系列创新。熊彼特曾说:“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进入现阶段后发展理论可能有很多方面要毁灭,要扬弃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推行的当时行之有效的发展理论,这就是创新的含义。
第一,发展理论任务的改变:由摆脱贫困的经济学转向富裕人民的经济学,发展理论由指导起飞转向指导现代化。以前我们以gdp增长为目标,用高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都属于摆脱贫困的经济学。现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展理论要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一是指导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要有能力在创新技术和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二是要富裕人民,包括提高人民收入,增加居民财产,使居民享有更多的公共财富,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发展引擎的转换:由外转向内。在低收入阶段发展引擎可以说是外向型经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主要依靠其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转工,在农村推进工业化;第二个阶段是内转外,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外转内,扩大内需。它的背景有三个方面:(1)国际市场状况的改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放缓了,其市场收紧,一直到现在尽管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仍然萎缩,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受到很大影响。(2)中国市场地位的提升。中国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总体规模进入世界前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依靠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的重要性将降低,同时中国面临着继续改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的挑战,应对这个挑战的对策就是要使国内经济成为增长和平衡的发动机。”(3)内需的作用增强。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国内需求有巨大潜力和强大的引擎作用。首先,消费需求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支撑。其次,城乡发展一体化无论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内需。再次,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增强供给侧能力本身,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最后,解决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会形成多种层次的内需。我们国家地区差异非常大,多年来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海外,但沿海的发展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如预期的那么明显。现在转向内需必然产生巨大需求。
第三,需求拉动力的调整: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低收入阶段是高投资拉动,哈罗德-多马模型以gdp增长为目标,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要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必要性在于,首先,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为导向,体现了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其次,相对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增长潜力更大,而且不仅仅体现在消费需求的总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消费需求的结构方面。消费结构中的新的中高端消费,潜力巨大。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前提是要拉动消费。对于拉动消费我强调三个方面。(1)培育消费力,主要实现途径有:一是增加国民收入;二是稳定高就业率;三是社会保障全覆盖;四是在宏观国民分配中提高消费的比例,改善高积累低消费状态;五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使中等收入者达到大多数。(2)消费业态的创新,主要包括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养老健康消费的创新。(3)服务业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网络消费和共享经济从广度和深度扩大消费领域。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绝不是以消费拉动代替投资拉动,我们只是指过去投资拉动比重太大,很多投资拉动的经济是无效的,只有消费拉动的经济才是有效的。
第四,改革着力点的转向: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现在我们大家都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不能认为我们没有需求侧的改革。从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就是需求侧改革,包括取消指令性计划,转向市场经济。需求侧的改革进行了40年后将重点转向完善需求管理。现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我们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侧。一方面,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的居民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升级,产生中高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生产和服务还停留在低收入阶段,单纯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当前结构性问题就突出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过剩并存。我们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强调,“三去一降一补”是任务不是目标。目标是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培育新的动能,替代去掉的无效产能。我们要发展新经济,要激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这才是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增长原则的改变:由效率性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在低收入阶段迈向中等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效率性增长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转向新常态,发展理论出现了一系列创新。熊彼特曾说:“创新就是创造性毁灭”。进入现阶段后发展理论可能有很多方面要毁灭,要扬弃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推行的当时行之有效的发展理论,这就是创新的含义。
第一,发展理论任务的改变:由摆脱贫困的经济学转向富裕人民的经济学,发展理论由指导起飞转向指导现代化。以前我们以gdp增长为目标,用高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都属于摆脱贫困的经济学。现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展理论要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一是指导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要有能力在创新技术和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竞争;二是要富裕人民,包括提高人民收入,增加居民财产,使居民享有更多的公共财富,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发展引擎的转换:由外转向内。在低收入阶段发展引擎可以说是外向型经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主要依靠其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转工,在农村推进工业化;第二个阶段是内转外,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外转内,扩大内需。它的背景有三个方面:(1)国际市场状况的改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放缓了,其市场收紧,一直到现在尽管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仍然萎缩,我们的主要出口市场受到很大影响。(2)中国市场地位的提升。中国市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总体规模进入世界前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依靠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的重要性将降低,同时中国面临着继续改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的挑战,应对这个挑战的对策就是要使国内经济成为增长和平衡的发动机。”(3)内需的作用增强。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国内需求有巨大潜力和强大的引擎作用。首先,消费需求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支撑。其次,城乡发展一体化无论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内需。再次,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增强供给侧能力本身,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最后,解决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会形成多种层次的内需。我们国家地区差异非常大,多年来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海外,但沿海的发展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没有如预期的那么明显。现在转向内需必然产生巨大需求。
第三,需求拉动力的调整: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低收入阶段是高投资拉动,哈罗德-多马模型以gdp增长为目标,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要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必要性在于,首先,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为导向,体现了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其次,相对投资拉动,消费需求增长潜力更大,而且不仅仅体现在消费需求的总量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消费需求的结构方面。消费结构中的新的中高端消费,潜力巨大。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前提是要拉动消费。对于拉动消费我强调三个方面。(1)培育消费力,主要实现途径有:一是增加国民收入;二是稳定高就业率;三是社会保障全覆盖;四是在宏观国民分配中提高消费的比例,改善高积累低消费状态;五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使中等收入者达到大多数。(2)消费业态的创新,主要包括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养老健康消费的创新。(3)服务业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网络消费和共享经济从广度和深度扩大消费领域。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绝不是以消费拉动代替投资拉动,我们只是指过去投资拉动比重太大,很多投资拉动的经济是无效的,只有消费拉动的经济才是有效的。
第四,改革着力点的转向: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现在我们大家都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不能认为我们没有需求侧的改革。从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就是需求侧改革,包括取消指令性计划,转向市场经济。需求侧的改革进行了40年后将重点转向完善需求管理。现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我们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侧。一方面,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的居民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升级,产生中高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生产和服务还停留在低收入阶段,单纯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当前结构性问题就突出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过剩并存。我们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强调,“三去一降一补”是任务不是目标。目标是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培育新的动能,替代去掉的无效产能。我们要发展新经济,要激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这才是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增长原则的改变:由效率性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在低收入阶段迈向中等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效率性增长主要表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