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吴三桂后悔了……(1/3)
(1010)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
当张准心情愉快的坐船回去釜山港,准备发起对日攻略的的时候,有一个人,正在痛苦的煎熬。这个人,就是吴三桂。说起来,吴三桂也是张准的老熟人了,但是,在大量的朝廷官员投靠虎贲军以后,吴三桂还继续为朝廷效力。
虎贲军围攻京师的时候,吴三桂的部队,一直都驻扎在天津卫,和驻扎在大沽口的虎贲军对峙。期间,吴三桂和虎贲军也有一些往来。但是,自始至终,吴三桂都没有流露出要投靠虎贲军的欲望。而张准,似乎也没有招揽吴三桂的意思。
高起潜被逮捕下狱的时候,吴三桂的部队,也被调到了大同府,直接处在了王坤、史可法等人的领导之下。在这里,他和虎贲军的联系,都被切断了。随后,吴三桂跟随朝廷一路南下。目前,吴三桂驻扎的军队,乃是在陕西的凤翔府。
这个地方,也算是战略要地。东面是朝廷重兵云集的西安府,崇祯皇帝就在那里。北面是陕西起义军控制的庆阳府、平凉府、固原州等地。西面,则是荒芜的陕西行都司。南面,乃是入蜀的栈道。
什么是死地?
这就是死地!
吴三桂的部队,驻扎在这里,和虎贲军的关系,都被完全切断了。甚至,连虎贲军的消息,都不能及时的知道。朝廷担心虎贲军攻击潼关,在潼关布设了大量的部队,还禁止潼关往来任何的行人商旅。基本上,关里关外的联系,都被全部切断。
这对于吴三桂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了高起潜这座靠山,吴三桂的内心,总是不踏实的。他想继续和虎贲军保持一定的联系,万一出现情况,也好有一个退路。可是,他被困在了凤翔府,这一切,似乎都是徒劳啊!
“知道的……”
在没有人的时候,吴三桂常常喃喃自语。
早知道,当初在高起潜下狱的时候,他就应该果断的投靠虎贲军的。从天津卫投靠到虎贲军那边,真的是太容易了。天津卫到大沽口的路程,只要半天的时间。顺手还可以献给虎贲军一座天津卫城,增加一点点的功劳。
以自己和虎贲军的关系,在虎贲军那边,应该可以捞个不错的职位。说不定,张准随便张口,就可以让他继续带着自己的部队,以虎贲军的名义,继续驻扎在天津卫。只可惜,在最后的关头,吴三桂犹豫了。他没有抓住这个最好的机会。
当接到朝廷调令移防大同府的时候,吴三桂也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其实,他的心腹幕僚,当时已经委婉的提醒过他,说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可是,在思考了一个晚上以后,吴三桂最终还是率军去了大同府。
他犹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总是有种不好的直觉,觉得在张准和他相处的背后,总是有一点点奇怪的眼光。什么样的眼光呢?感觉好像是嘲讽,又好像是琢磨,又好像是鄙视,不一而足。这样的感觉,让吴三桂感觉到很不舒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吴三桂也不知道。他细细的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张准会用这样的眼光看他。按理说,他和张准之间,应该没有任何的私人恩怨啊!可是,事实上,吴三桂就是感觉到了这样的怪怪的眼神。
在战场上,吴三桂是杀戮果断的。可是,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吴三桂却是很谨慎的。他的确有投靠虎贲军的心思,却没有到非投靠不可的地步。因为,高起潜的逮捕下狱,并没有殃及到他。相反的,他带领的部队,甚至还增加了一点。
吴三桂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朝廷是在拉拢他。在给他增加部队的同时,还慷慨的给了他一个右军都督府都督的头衔。这样的头衔,即使是他的父亲都没有的。说实话,这个头衔,的确让吴三桂高兴了好几天,对朝廷的忠心,似乎又强烈了一点。
在祖大寿带着大量的辽东骑兵投靠了鞑子以后,名震一时的辽东骑兵,就只有吴三桂这四千人,是完全掌握在朝廷手里的。朝廷投鼠忌器,的确不敢对吴三桂有太大的刺激,否则,这最后的四千骑兵,恐怕也要灰飞烟灭了。因此,无论是新首辅杨嗣昌,还是兵部尚书陈新甲,都觉得有必要,将吴三桂拉拢住。
事实上,吴三桂一直觉得,朝廷对他的印象都不错。他的升迁之路,向来都是顺风顺水的。当初他率军救出父亲吴襄,朝廷还一度以此为佳话,传孝九边。他吴三桂的名字,从此被更多的人熟悉。撇开张准不论,他吴三桂,乃是朝廷军队中,最年轻的总兵官。
就是因为一直觉得朝廷对自己也不错,吴三桂才始终无法狠下心来,投靠到虎贲军那边去。如果没有张准那种怪怪的眼光,或许吴三桂会主动一点。可是,一想到张准那怪怪的眼光,吴三桂就忍不住犹豫。他潜意识里感觉,好像张准对于他的投靠,也不是十分的期待。甚至,可能还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味。
只要想到张准的怪怪的眼光,吴三桂投靠虎贲军的念头,就很快消散。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忘记了这个念头。一直撤退到了西安府以后,这个念头,才慢慢的强烈起来。没别的,主要是现状有点不太好。如果他不能另觅出路的话,只怕是要为朝廷殉葬了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
当张准心情愉快的坐船回去釜山港,准备发起对日攻略的的时候,有一个人,正在痛苦的煎熬。这个人,就是吴三桂。说起来,吴三桂也是张准的老熟人了,但是,在大量的朝廷官员投靠虎贲军以后,吴三桂还继续为朝廷效力。
虎贲军围攻京师的时候,吴三桂的部队,一直都驻扎在天津卫,和驻扎在大沽口的虎贲军对峙。期间,吴三桂和虎贲军也有一些往来。但是,自始至终,吴三桂都没有流露出要投靠虎贲军的欲望。而张准,似乎也没有招揽吴三桂的意思。
高起潜被逮捕下狱的时候,吴三桂的部队,也被调到了大同府,直接处在了王坤、史可法等人的领导之下。在这里,他和虎贲军的联系,都被切断了。随后,吴三桂跟随朝廷一路南下。目前,吴三桂驻扎的军队,乃是在陕西的凤翔府。
这个地方,也算是战略要地。东面是朝廷重兵云集的西安府,崇祯皇帝就在那里。北面是陕西起义军控制的庆阳府、平凉府、固原州等地。西面,则是荒芜的陕西行都司。南面,乃是入蜀的栈道。
什么是死地?
这就是死地!
吴三桂的部队,驻扎在这里,和虎贲军的关系,都被完全切断了。甚至,连虎贲军的消息,都不能及时的知道。朝廷担心虎贲军攻击潼关,在潼关布设了大量的部队,还禁止潼关往来任何的行人商旅。基本上,关里关外的联系,都被全部切断。
这对于吴三桂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了高起潜这座靠山,吴三桂的内心,总是不踏实的。他想继续和虎贲军保持一定的联系,万一出现情况,也好有一个退路。可是,他被困在了凤翔府,这一切,似乎都是徒劳啊!
“知道的……”
在没有人的时候,吴三桂常常喃喃自语。
早知道,当初在高起潜下狱的时候,他就应该果断的投靠虎贲军的。从天津卫投靠到虎贲军那边,真的是太容易了。天津卫到大沽口的路程,只要半天的时间。顺手还可以献给虎贲军一座天津卫城,增加一点点的功劳。
以自己和虎贲军的关系,在虎贲军那边,应该可以捞个不错的职位。说不定,张准随便张口,就可以让他继续带着自己的部队,以虎贲军的名义,继续驻扎在天津卫。只可惜,在最后的关头,吴三桂犹豫了。他没有抓住这个最好的机会。
当接到朝廷调令移防大同府的时候,吴三桂也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其实,他的心腹幕僚,当时已经委婉的提醒过他,说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可是,在思考了一个晚上以后,吴三桂最终还是率军去了大同府。
他犹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总是有种不好的直觉,觉得在张准和他相处的背后,总是有一点点奇怪的眼光。什么样的眼光呢?感觉好像是嘲讽,又好像是琢磨,又好像是鄙视,不一而足。这样的感觉,让吴三桂感觉到很不舒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吴三桂也不知道。他细细的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张准会用这样的眼光看他。按理说,他和张准之间,应该没有任何的私人恩怨啊!可是,事实上,吴三桂就是感觉到了这样的怪怪的眼神。
在战场上,吴三桂是杀戮果断的。可是,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吴三桂却是很谨慎的。他的确有投靠虎贲军的心思,却没有到非投靠不可的地步。因为,高起潜的逮捕下狱,并没有殃及到他。相反的,他带领的部队,甚至还增加了一点。
吴三桂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朝廷是在拉拢他。在给他增加部队的同时,还慷慨的给了他一个右军都督府都督的头衔。这样的头衔,即使是他的父亲都没有的。说实话,这个头衔,的确让吴三桂高兴了好几天,对朝廷的忠心,似乎又强烈了一点。
在祖大寿带着大量的辽东骑兵投靠了鞑子以后,名震一时的辽东骑兵,就只有吴三桂这四千人,是完全掌握在朝廷手里的。朝廷投鼠忌器,的确不敢对吴三桂有太大的刺激,否则,这最后的四千骑兵,恐怕也要灰飞烟灭了。因此,无论是新首辅杨嗣昌,还是兵部尚书陈新甲,都觉得有必要,将吴三桂拉拢住。
事实上,吴三桂一直觉得,朝廷对他的印象都不错。他的升迁之路,向来都是顺风顺水的。当初他率军救出父亲吴襄,朝廷还一度以此为佳话,传孝九边。他吴三桂的名字,从此被更多的人熟悉。撇开张准不论,他吴三桂,乃是朝廷军队中,最年轻的总兵官。
就是因为一直觉得朝廷对自己也不错,吴三桂才始终无法狠下心来,投靠到虎贲军那边去。如果没有张准那种怪怪的眼光,或许吴三桂会主动一点。可是,一想到张准那怪怪的眼光,吴三桂就忍不住犹豫。他潜意识里感觉,好像张准对于他的投靠,也不是十分的期待。甚至,可能还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味。
只要想到张准的怪怪的眼光,吴三桂投靠虎贲军的念头,就很快消散。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忘记了这个念头。一直撤退到了西安府以后,这个念头,才慢慢的强烈起来。没别的,主要是现状有点不太好。如果他不能另觅出路的话,只怕是要为朝廷殉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