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141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定居,移风易俗。
    当然他也没忘了播州。罗太汪当上了刺史,仍然统领自己的蛮寨,但杨端手下的部落却不可能交给他了。哪怕再有反复,也有坚决镇压,编户齐民。
    以朝廷的国力,一次搞定两个州,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
    十月初五,邵树德又来到了蓟县城郊的某处工场,乘坐马车绕了一圈。
    是的,可转向的敞篷四轮马车已经完工了。
    老实说,感觉非常好。
    与两轮马车相比,四轮马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有效载荷就非常大,能拉起更重、更多的货物,且速度更快。
    其次,对挽马也非常友好。两轮马车的车辕架在马匹身上,负担十分大,马很容易疲劳,寿命也更短。
    第三,停车或换马时,马不在了,你得拿个东西垫在车辕下,马车无法自然停在那里。
    总之,一旦坐了四轮马车,对两轮马车就不太看得上。
    少府、内务府联合推进的四轮马车项目一共做出来了两辆车,型制并不一样。
    从构造上来说,第一辆还是邵树德之前提的要求,由少府制作。上齿轮,人为调节两边轮子的转速,确保可以转弯。
    他试过,确实能正常转弯,而且速度还不慢,感觉非常好。
    当然,他也只是兜了一圈,并不知道这种手工打制的齿轮及滑动轴承的使用寿命是多久。说不定,用不了几天就磨损了呢?
    第二辆就完全是另一种设计思路了。
    它由内务府独立完成。
    内务府没少府那么丰富的工匠资源,水平也不行,因此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两个前轮装在一个车架上,两个后轮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车架装在前车架上方,中间靠轴连接起来。
    说白了,这就像是两个两轮马车堆叠在一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思路——欧洲早些年的四轮马车,就是这个造型。
    邵树德想了想后,还是钦定了第二种车。
    成本,始终还是成本。
    靠能工巧匠特制的东西,他一概不喜。毕竟这种级别的工匠是有数的,请他们制作东西的成本十分高昂,他们的精力也很有限,产量会很低。
    不能大批量、低成本制作的东西,就无法推广,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像第二种四轮马车,说实话黑车子室韦的工匠研究一番后,都会制作,等于是在瞬间有了海量的能够制作四轮马车的工匠,成本就可以压到很低,低到能够让普通人接受的程度,低到可以推广普及的程度。
    不能普及的东西,最终必然会消失,沦为博物馆展览品,沦为后人的谈资,但却不能对生产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轮马车,朕中意内务府制作的这款。”邵树德弯下腰,仔仔细细查看着构造,说道:“或许,可以招募工匠,单独成立一个工坊?”
    内务府少监赵植立刻应道:“陛下,可是要造车售卖?”
    因为圣人的种种要求,现在内务府是真的对赚钱万分敏感,每出一个新事物,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其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
    “不卖看着玩么?”邵树德笑道:“内务府专营此车十年。十年内,只有内务府能造,谁偷着造,朕把他送到黔中去。十年后,全面放开,谁都可以造。”
    “臣遵旨。”赵植应道。
    他看得出来,这种车的用途还是比较窄的,只能在有一等国道的地方用,那么就大大限制了需求。
    这十年间,大概率主要是为枢密院和兵部造了,军需后勤方面的市场非常好。另外就是天家、官府,他们的需求也不小。
    十年后,一等国道的里程会更加惊人,甚至非一等国道的驿道道路状况也会大大改善,市场就更大了,届时即便没有了垄断权,但他们有先发优势,还是可以继续赚钱。
    等到实在没钱赚的时候,那就该退出这个行当了。
    “看来你也猜到了……”邵树德站起身,笑道:“此物和一等国道息息相关。走,乘上车,你我君臣一起去一等国道上转转。”
    一等国道原本只在河南才有,但北平府到昌平县之间刚好也修了一小段,正好试车。
    第063章 威望与风潮
    其实早在建极四年底的时候,东西向的一等国道(两京大驿道)就已经修通到了汴州。但因为战争开支等因素,接下来的动作十分缓慢,两年间向西只通到了渑池县,还没出河南府,向东通到了静戎镇(今兰考东北),也没出汴州地界。
    随后两三年,两京大驿道修得断断续续的。目前西向过了陕州城,继续往潼关方向推进。这一段成本还是比较大的,很多地方的拓宽有点困难,需要花费不少人力。
    东向的动作稍快,经考成、冤句,抵达了曹州济阴县。也就是说,汴、曹段二百余里全线贯通,曹州向东通往郓州的路段,也已经完成了三十多里,离定陶镇不是很远了。
    南北向的云襄道,北端继续停留在太行陉口,南端在过方城县后,经博望故城、南阳县、淯阳故城抵达了新野县,正往邓城故城、安养县的方向开进,明年肯定能修到襄阳城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