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起居注 第83节(1/5)
第171章 征召女医
弘治元年四月下旬, 皇帝陛下正式下旨, 从民间征召八位女医入宫, 专门负责为后妃诊病。与往日不同的是,这些女医不再是来去匆匆,而是会被授以女官之职。宫中将新设尚医局,任命与选拔尚医、宫医、侍医与医女。比照六局女官的品阶, 尚医为正五品,宫医为正六品, 侍医为正八品, 医女不入品。
关于这封圣旨, 皇帝陛下对内阁与六部的解释是为了给祖母和母后尽孝。既然是孝道, 朝中众臣除了称赞之外, 还能说些什么呢?征召区区八位女医,应当也不算扰民;新设的尚医局里头的女医们便是领再多的俸禄,也由内库开支, 与国库无干。
忙碌朝政的群臣哪有余裕关心这样的“小事”?只要宫中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均无异议,阖宫上下也不出任何乱子,这便都是皇帝陛下的家事,无需他们费任何心思。等到宫里发生了意外,他们再提出意见或者弹劾也不迟。
圣旨传到民间后,引来了不少关注。不少医药世家都颇有些意动, 暗地里盘算起来。希望能借着宫廷女医的名头,让自家的药堂名扬千里者有之;希望得到宫中贵人的看重,帮族中子弟跻身太医院者有之。
也有些世代相传的乡野铃医, 虽并非医药世家出身,却经验十分丰富。希望借着成为宫廷女医,将自己的经验传下去,或者也能学些医书,精进自己的医术。当然,也不乏医术浅薄却胆大妄为试图谋取富贵者,期待自己能蒙混过关,从此荣华富贵手到擒来。
短短两个月内,便已经有二三十名女医来到京师,准备应召入宫。
由于锦衣卫的努力,张清皎很快便获得了这些女医的详尽资料。有些已经在故乡小有名声,有些则无人知晓。因着时间不够,来不及去她们的故乡核实,锦衣卫也并未神通广大到能收集她们诊治过的所有成功病例。所以,作为外行人,张清皎只能根据她们的家庭背景、籍贯以及简单“履历”做出初步的判断。
设立尚医局,最重要的便是这第一批征召入宫的女医。她们作为尚医局初代最核心的人物,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因此,张清皎并没有放手交给太医院全权负责考察选拔,而是亲自给她们准备了入宫的资格考试。
第一关为分辨药材,是医术的基础。能认字写字的女医,可在答卷上直接写明药材的名称与如何用药;不会认字的女医,可告知旁边的司药女史,让女史替她们写字回答。一百种常用药材,只需辨出八十种便算通过。
第二关是分科口述。按照女医所擅长的方向,分为妇人科、小儿科、产科等等。由太医院事先列出不同类型的病状与脉案作为题目,女医自行分析判断这是甚么病,应该如何医治。若是判断正确,给的药方与应对措施也正确,便可通过。
第三关是医治病患。从宫人中寻出罹患不同病症的患者,让女医诊脉开方。由太医院院判确认,诊脉开方是否准确。若是准确,便可给患者煎药、针灸治疗。倘若患者痊愈,便为通过;患者没有任何改善,便为不通过。如果是产科,便须得出宫以襄助某位产妇生产作为评判;如果是小儿科,则以宫外的孩童病患为诊治对象。
第四关是面见皇后。由张清皎亲自给她们面试,初步体察她们的性情与品行。若是本性趋炎附势,对荣华富贵过于渴求,便是医术再高也不适合留在宫中。因为这样的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收买,极容易扰乱宫廷的平稳安宁。
前三关考试的难度循序渐进,尤其以第三关最为困难。第一关筛出的不过是些鱼目混珠者。第二关筛出的则是那些医术浅薄者。第三关每个人面对的病患都不相同,以其擅长的方向为主,必须拥有足够多的医治经验,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尽管考试如此困难,也有两位足够出色的女医脱颖而出。即便又给她们加试了几位患者,亦同样没有难倒她们。如此出众的医术,甚至比太医院的普通御医们的水准还更高明一些,足以令太医院众人为之侧目。
张清皎在坤宁宫召见了这两位女医。其中一位姓陆,年约四十来岁,精通妇人科,来自于北直隶的某个医药世家;另一位姓方,年约五十余岁,精通小儿科,来自江南的医药世家。两人皆出身书香门第,谈吐文雅,性情端方,看起来应当是尚医的完美人选。
皇后娘娘给她们都赐了座,与她们闲话家常:“不知陆女医家中还有甚么人?若是在宫中为女官,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回禀娘娘,民妇亡夫早逝,育有一女,已经出嫁。夫家舅姑尚在,亡夫是独子,膝下无人能侍奉。所以,民妇打算将他们接到京城中,每月以俸禄奉养两老。女儿也学了医术,可能也会进京应召。”
“噢?不知陆女医的医术传自何处?”
“夫家世代以经营药堂为生,民妇嫁进去后,也算是耳濡目染。二十年前,亡夫病逝,二老悲痛欲绝,重病了一场。之后他们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渐渐难以给病患诊治,药堂险些无以为继。民妇为了担起家中的生计,便向公公学了医术。”
张清皎微微颔首:“陆女医能在如此困境中修得一身医术,真是难得。不过,既然在故乡开
弘治元年四月下旬, 皇帝陛下正式下旨, 从民间征召八位女医入宫, 专门负责为后妃诊病。与往日不同的是,这些女医不再是来去匆匆,而是会被授以女官之职。宫中将新设尚医局,任命与选拔尚医、宫医、侍医与医女。比照六局女官的品阶, 尚医为正五品,宫医为正六品, 侍医为正八品, 医女不入品。
关于这封圣旨, 皇帝陛下对内阁与六部的解释是为了给祖母和母后尽孝。既然是孝道, 朝中众臣除了称赞之外, 还能说些什么呢?征召区区八位女医,应当也不算扰民;新设的尚医局里头的女医们便是领再多的俸禄,也由内库开支, 与国库无干。
忙碌朝政的群臣哪有余裕关心这样的“小事”?只要宫中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均无异议,阖宫上下也不出任何乱子,这便都是皇帝陛下的家事,无需他们费任何心思。等到宫里发生了意外,他们再提出意见或者弹劾也不迟。
圣旨传到民间后,引来了不少关注。不少医药世家都颇有些意动, 暗地里盘算起来。希望能借着宫廷女医的名头,让自家的药堂名扬千里者有之;希望得到宫中贵人的看重,帮族中子弟跻身太医院者有之。
也有些世代相传的乡野铃医, 虽并非医药世家出身,却经验十分丰富。希望借着成为宫廷女医,将自己的经验传下去,或者也能学些医书,精进自己的医术。当然,也不乏医术浅薄却胆大妄为试图谋取富贵者,期待自己能蒙混过关,从此荣华富贵手到擒来。
短短两个月内,便已经有二三十名女医来到京师,准备应召入宫。
由于锦衣卫的努力,张清皎很快便获得了这些女医的详尽资料。有些已经在故乡小有名声,有些则无人知晓。因着时间不够,来不及去她们的故乡核实,锦衣卫也并未神通广大到能收集她们诊治过的所有成功病例。所以,作为外行人,张清皎只能根据她们的家庭背景、籍贯以及简单“履历”做出初步的判断。
设立尚医局,最重要的便是这第一批征召入宫的女医。她们作为尚医局初代最核心的人物,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因此,张清皎并没有放手交给太医院全权负责考察选拔,而是亲自给她们准备了入宫的资格考试。
第一关为分辨药材,是医术的基础。能认字写字的女医,可在答卷上直接写明药材的名称与如何用药;不会认字的女医,可告知旁边的司药女史,让女史替她们写字回答。一百种常用药材,只需辨出八十种便算通过。
第二关是分科口述。按照女医所擅长的方向,分为妇人科、小儿科、产科等等。由太医院事先列出不同类型的病状与脉案作为题目,女医自行分析判断这是甚么病,应该如何医治。若是判断正确,给的药方与应对措施也正确,便可通过。
第三关是医治病患。从宫人中寻出罹患不同病症的患者,让女医诊脉开方。由太医院院判确认,诊脉开方是否准确。若是准确,便可给患者煎药、针灸治疗。倘若患者痊愈,便为通过;患者没有任何改善,便为不通过。如果是产科,便须得出宫以襄助某位产妇生产作为评判;如果是小儿科,则以宫外的孩童病患为诊治对象。
第四关是面见皇后。由张清皎亲自给她们面试,初步体察她们的性情与品行。若是本性趋炎附势,对荣华富贵过于渴求,便是医术再高也不适合留在宫中。因为这样的人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收买,极容易扰乱宫廷的平稳安宁。
前三关考试的难度循序渐进,尤其以第三关最为困难。第一关筛出的不过是些鱼目混珠者。第二关筛出的则是那些医术浅薄者。第三关每个人面对的病患都不相同,以其擅长的方向为主,必须拥有足够多的医治经验,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尽管考试如此困难,也有两位足够出色的女医脱颖而出。即便又给她们加试了几位患者,亦同样没有难倒她们。如此出众的医术,甚至比太医院的普通御医们的水准还更高明一些,足以令太医院众人为之侧目。
张清皎在坤宁宫召见了这两位女医。其中一位姓陆,年约四十来岁,精通妇人科,来自于北直隶的某个医药世家;另一位姓方,年约五十余岁,精通小儿科,来自江南的医药世家。两人皆出身书香门第,谈吐文雅,性情端方,看起来应当是尚医的完美人选。
皇后娘娘给她们都赐了座,与她们闲话家常:“不知陆女医家中还有甚么人?若是在宫中为女官,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回禀娘娘,民妇亡夫早逝,育有一女,已经出嫁。夫家舅姑尚在,亡夫是独子,膝下无人能侍奉。所以,民妇打算将他们接到京城中,每月以俸禄奉养两老。女儿也学了医术,可能也会进京应召。”
“噢?不知陆女医的医术传自何处?”
“夫家世代以经营药堂为生,民妇嫁进去后,也算是耳濡目染。二十年前,亡夫病逝,二老悲痛欲绝,重病了一场。之后他们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渐渐难以给病患诊治,药堂险些无以为继。民妇为了担起家中的生计,便向公公学了医术。”
张清皎微微颔首:“陆女医能在如此困境中修得一身医术,真是难得。不过,既然在故乡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